云南保山黑牛凹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5页 |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核桃坪矿集区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3 黑牛凹金矿现状 | 第14-15页 |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 1.2.5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 工作计划与工作安排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7页 |
| 2.1 区域地层 | 第19-20页 |
| 2.2 构造 | 第20-22页 |
| 2.3 岩浆岩 | 第22-24页 |
|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24-25页 |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25-26页 |
| 2.6 区域矿产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7-40页 |
| 3.1 地层 | 第28-29页 |
| 3.2 构造 | 第29页 |
| 3.3 岩浆岩 | 第29-30页 |
| 3.4 矿体特征 | 第30-33页 |
| 3.4.1 矿化带特征 | 第30-31页 |
| 3.4.2 矿体特征 | 第31-33页 |
| 3.5 矿石与主要矿物特征 | 第33-37页 |
| 3.5.1 矿石类型 | 第33-34页 |
| 3.5.2 矿化蚀变 | 第34-37页 |
| 3.6 蚀变分带 | 第37页 |
| 3.7 成矿阶段划分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矽卡岩矿物特征 | 第40-58页 |
| 4.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第40页 |
| 4.2 矽卡岩矿物特征 | 第40-55页 |
| 4.2.1 石榴子石 | 第40-45页 |
| 4.2.2 辉石 | 第45-46页 |
| 4.2.3 角闪石、绿泥石 | 第46-54页 |
| 4.2.4 黑柱石 | 第54-55页 |
| 4.3 磁铁矿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 第55-58页 |
| 4.3.1 磁铁矿特征 | 第55-56页 |
| 4.3.2 磁铁矿成因分析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 第58-66页 |
| 5.1 金矿物的形态与粒度特征 | 第58-59页 |
| 5.2 金矿物的赋存状态 | 第59-60页 |
| 5.3 各种金属矿物的含金性分析 | 第60-65页 |
| 5.4 结论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 第66-75页 |
| 6.1 成矿流体特征 | 第66-75页 |
| 6.1.1 样品处理及测试方法 | 第66页 |
| 6.1.2 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 | 第66-68页 |
| 6.1.3 均一温度、盐度、密度 | 第68-70页 |
| 6.1.4 单个包裹体成分 | 第70-71页 |
| 6.1.5 流体的演化 | 第71-72页 |
| 6.1.6 金的富集成矿机制讨论 | 第72-75页 |
| 第七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75-83页 |
| 7.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75页 |
| 7.2 氢、氧、碳、硫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75-76页 |
| 7.3 成矿流体来源 | 第76-77页 |
| 7.4 成矿物质来源 | 第77-83页 |
| 第八章 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型 | 第83-87页 |
| 8.1 成因类型 | 第83页 |
| 8.2 成矿模式 | 第83-85页 |
| 8.3 找矿标志 | 第85-87页 |
| 第九章 结论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 附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