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萨北蒸汽驱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8-9页
第1章 工区基本情况第9-16页
    1.1 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第9页
    1.2 试验区地质特征第9-14页
        1.2.1 地层特征及前期试验准备工作第10-13页
        1.2.2 储层特征第13页
        1.2.3 储集空间特性第13-14页
        1.2.4 流体性质第14页
        1.2.5 原油储集层压力、温度及类型第14页
    1.3 开发历程第14页
    1.4 聚驱阶段后续油层剩余油情况第14-16页
        1.4.1 资料分析第14-15页
        1.4.2 新钻井水淹资料分析第15-16页
第2章 稀油油藏蒸汽驱机理研究第16-21页
    2.1 降粘作用第16-17页
    2.2 蒸汽的蒸馏作用第17-18页
    2.3 热膨胀作用第18页
    2.4 混相驱作用第18页
    2.5 蒸汽超覆作用第18-21页
第3章 试验方案设计第21-41页
    3.1 油藏工程方案第21-35页
        3.1.1 井网部署第21-24页
        3.1.2 试验区油层描述第24-27页
        3.1.3 驱油方案设计第27-35页
    3.2 采油工程方案第35-39页
        3.2.1 补孔工艺设计第36页
        3.2.2 封堵工艺设计第36-37页
        3.2.3 注汽工艺设计第37-38页
        3.2.4 举升工艺设计第38-39页
        3.2.5 高温条件下的井下作业预案第39页
    3.3 地面工程方案第39-41页
        3.3.1 注入管线和注入井口选择第39-40页
        3.3.2 注入方案选择第40-41页
第4章 效果及认识第41-48页
    4.1 取得的认识第41-48页
        4.1.1 总结稀油油藏蒸汽驱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第41页
        4.1.2 聚驱后蒸汽驱的重要机理第41-42页
        4.1.3 聚驱后蒸汽驱的动态变化特征第42-46页
        4.1.4 现有注采工艺技术无法满足蒸汽驱要求第46-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新方法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补骨颗粒、健骨注射液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