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红海滩旅游度假小镇地域性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当前我国旅游度假小镇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1.2 当前我国旅游度假小镇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旅游度假小镇设计研究及经验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及经验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及经验 | 第15-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8-21页 |
1.4.1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红海滩旅游度假小镇项目背景与相关理念 | 第21-39页 |
2.1 红海滩旅游度假小镇的背景分析 | 第21-26页 |
2.1.1 区位分析 | 第21-22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2-24页 |
2.1.3 地形特征 | 第24-25页 |
2.1.4 区域规划 | 第25-26页 |
2.2 地域性相关理论的引入与归纳 | 第26-34页 |
2.2.1 指导场地规划的地域性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2.2.2 指导空间设计的地域性相关理论 | 第29-30页 |
2.2.3 指导建筑风貌的地域性相关理论 | 第30-34页 |
2.3 红海滩旅游度假小镇的设计理念 | 第34-38页 |
2.3.1 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2.3.2 设计目标 | 第35-37页 |
2.3.3 设计概念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尊重水陆交融地域特点的规划结构 | 第39-59页 |
3.1 规划构思展示地域环境特色 | 第39-44页 |
3.1.1 场地环境的梳理 | 第39-40页 |
3.1.2 地域元素的提取 | 第40-41页 |
3.1.3 方案构思的推演 | 第41-42页 |
3.1.4 一体两翼的生成 | 第42-44页 |
3.2 “苇海明珠”的逻辑生成 | 第44-52页 |
3.2.1 地标系统的建立 | 第44-46页 |
3.2.2 滨水岸线的刻画 | 第46-49页 |
3.2.3 路网结构的布置 | 第49页 |
3.2.4 区域景观的构建 | 第49-52页 |
3.3 两翼空间的肌理建构 | 第52-57页 |
3.3.1 中心街区的空间延续 | 第53页 |
3.3.2 水网体系的南北引导 | 第53-56页 |
3.3.3 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 | 第56-57页 |
3.3.4 两翼场所氛围的传承 | 第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应对北方寒冷地域气候的空间营造 | 第59-79页 |
4.1 街区空间的营造 | 第59-65页 |
4.1.1 考虑地域风向的曲折形态 | 第59-60页 |
4.1.2 结合行走体验的比例尺度 | 第60-63页 |
4.1.3 融合地域文化的场景植入 | 第63-65页 |
4.2 庭院空间的营造 | 第65-71页 |
4.2.1 庭院群体韵律性组合 | 第66-68页 |
4.2.2 建筑单体差异性布置 | 第68-69页 |
4.2.3 架空连廊内向性搭接 | 第69-70页 |
4.2.4 庭院景观外向性延伸 | 第70-71页 |
4.3 广场空间的营造 | 第71-77页 |
4.3.1 围合式广场布局 | 第72-74页 |
4.3.2 半地下广场营造 | 第74-76页 |
4.3.3 滨水区广场设计 | 第7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体现度假小镇地域性的建筑风貌 | 第79-93页 |
5.1 与湿地环境相结合的建筑形态 | 第79-84页 |
5.1.1 向心凝聚的中心区 | 第79-81页 |
5.1.2 芦苇摇曳的居住区 | 第81-83页 |
5.1.3 苇海云帆的服务区 | 第83-84页 |
5.2 与盘锦红协调配合的建筑色彩 | 第84-87页 |
5.2.1 地域性色彩的提取 | 第84-85页 |
5.2.2 选取建筑暖色基调 | 第85-86页 |
5.2.3 突出地域性盘锦红 | 第86-87页 |
5.3 与苇海红滩相映衬的建筑材料 | 第87-92页 |
5.3.1 应对寒地气候的砖材使用 | 第87-88页 |
5.3.2 营造地域氛围的木材点缀 | 第88-90页 |
5.3.3 金属管与冲孔板意象选择 | 第90-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