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液中铬电氧化还原过程及铬系材料制备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引言 | 第11-14页 |
1.1.1 Cr的简介 | 第11页 |
1.1.2 铬盐行业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1.3 电化学法生产铬系产品的优势 | 第12-13页 |
1.1.4 应用前景广泛的超疏水等新材料 | 第13-14页 |
1.2 Cr的电氧化还原机理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Cr(0)电氧化机理 | 第14页 |
1.2.2 Cr(Ⅲ)电还原机理 | 第14页 |
1.2.3 Cr(Ⅵ)电还原机理 | 第14-21页 |
1.3 电化学法在机理研究和新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 第21-25页 |
1.3.1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21-22页 |
1.3.2 电化学法制备超疏水等新材料 | 第22-25页 |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硫酸铬酸水溶液中Cr(Ⅵ)电还原过程 | 第27-63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27-28页 |
2.2.2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28-29页 |
2.2.3 其他表征手段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60页 |
2.3.1 铂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 第29-30页 |
2.3.2 硫酸浓度的影响 | 第30-39页 |
2.3.3 铬酸浓度的影响 | 第39-50页 |
2.3.4 电极转速的影响 | 第50-56页 |
2.3.5 Cr~(3+)浓度的影响 | 第56-58页 |
2.3.6 Cr(Ⅵ)电还原过程推测 | 第58-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三章 水溶液中Cr(0)电氧化过程 | 第63-85页 |
3.1 引言 | 第6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63-64页 |
3.2.2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64页 |
3.2.3 其他表征方法 | 第6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4-83页 |
3.3.1 氯化钠和硫酸钠水溶液体系 | 第64-67页 |
3.3.2 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 | 第67-73页 |
3.3.3 氨水水溶液体系 | 第73-76页 |
3.3.4 硫酸水溶液体系 | 第76-80页 |
3.3.5 抗坏血酸水溶液体系 | 第80-83页 |
3.4 实验小结 | 第83-85页 |
第四章 电化学法制备铬系新材料 | 第85-115页 |
4.1 引言 | 第85页 |
4.2 铁基Cr_2O_3超疏水材料制备 | 第85-101页 |
4.2.1 试剂和仪器 | 第85-86页 |
4.2.2 材料制备 | 第86页 |
4.2.3 表征方法 | 第86-88页 |
4.2.4 表面形貌及元素表征 | 第88-94页 |
4.2.5 防腐性能的电化学测试 | 第94-100页 |
4.2.6 与304型不锈钢的防腐性能比较 | 第100-101页 |
4.3 铜基Cr_2O_3超疏水材料制备 | 第101-111页 |
4.3.1 试剂与仪器 | 第101页 |
4.3.2 材料制备 | 第101-102页 |
4.3.3 表征方法 | 第102页 |
4.3.4 表面形貌及元素表征 | 第102-108页 |
4.3.5 防腐性能的电化学测试 | 第108-111页 |
4.4 电蚀刻法制备多孔金属铬 | 第111-113页 |
4.4.1 试剂和仪器 | 第111页 |
4.4.2 材料制备 | 第111-112页 |
4.4.3 表面形貌表征 | 第112-113页 |
4.4.4 应用前景 | 第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5.1 结论 | 第115-116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5.3 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