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校园慢行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5页
    1.0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页
    1.1 选题背景第9-11页
        1.1.1 社会整体状况第9-10页
        1.1.2 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状况第10页
        1.1.3 大连理工大学校园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页
        1.2.2 实践意义第11-12页
    1.3 慢行系统相关概念第12-13页
        1.3.1 概念界定之慢行系统第12页
        1.3.2 概念界定之校园慢行系统第12-13页
    1.4 国内外发展状况第13-14页
        1.4.1 国外“慢行系统”的研究第13页
        1.4.2 国内“慢行系统”的研究第13-14页
    1.5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第14-15页
        1.5.1 研究的目的第14页
        1.5.2 研究的内容第14-15页
2 大连理工大学校园概况及分析第15-25页
    2.1 大连理工大学校园背景第15-17页
        2.1.1 区位分析第15页
        2.1.2 地形分析第15-16页
        2.1.3 气候分析第16页
        2.1.4 功能分区分析第16-17页
    2.2 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交通结构第17-18页
        2.2.1 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交通形式的构成第17-18页
        2.2.2 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交通出行目的的构成第18页
    2.3 大连理工大学校园现状分析第18-23页
        2.3.1 校园机动车路线分析第18-19页
        2.3.2 临时封闭性路段及校园停车场第19-21页
        2.3.3 大连理工大学人行道路现状分析第21-22页
        2.3.4 大连理工大学主要线路人流流量统计第22页
        2.3.5 人行与机动车行的矛盾节点分析第22-23页
    2.4 根据现状分析所产生的问题第23-25页
        2.4.1 校园慢行的规划没有系统性第23-24页
        2.4.2 慢行系统与快速交通交叉过多,加剧人车矛盾的激化第24页
        2.4.3 老校园的规划没有根据地形因地制宜第24页
        2.4.4 景观情感的表达不足以突出校园文化第24-25页
3 大连理工大学慢行系统的构建第25-29页
    3.1 慢行系统的构建的理论基础第25-26页
        3.1.1 “功能主义"思想第25页
        3.1.2 邻里单位思想第25-26页
        3.1.3 “光辉城市”第26页
        3.1.4 “雷德伯恩体系”第26页
    3.2 国外实践案例第26-27页
    3.3 大连理工大学慢行系统设计实践第27-29页
        3.3.1 设计的生成第27-28页
        3.3.2 总体设计第28-29页
4 环境行为学下的大连理工大学的师生行为研究第29-38页
    4.1 基于大连理工大学师生行为的慢行研究第29-31页
    4.2 大连理工大学出行时间点统计第31-33页
    4.3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校园的学生生活行为方式第33-35页
        4.3.1 基本行为第33-34页
        4.3.2 社交行为方式第34页
        4.3.3 外延行为第34-35页
    4.4 基于环境行为学下的慢行系统设计第35-38页
5 因地制宜构建大连理工大学绿色慢行系统第38-42页
    5.1 大连理工大学自然资源现状第38-39页
    5.2 因地制宜大连理工大学绿色校园第39-40页
        5.2.1 渗透性铺地地面第39-40页
        5.2.2 雨水的搜集第40页
    5.3 大连理工大学整体绿色慢行系统设计第40-42页
6 大连理工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第42-49页
    6.1 设计原则第42-43页
        6.1.1 组织系统性原则第42页
        6.1.2 以人为主性原则第42页
        6.1.3 方便可达性原则第42-43页
        6.1.4 绿色生态性原则第43页
        6.1.5 交往性原则第43页
        6.1.6 特色性原则第43页
    6.2 整体设计第43-45页
    6.3 主要的慢行节点空间第45-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1页
致谢第51-53页
附录第53-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旅游广告的多模态批评性话语分析
下一篇:俄罗斯亚速海地区与中国帕米尔地区MIS5以来黄土磁性特征及环境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