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序言 | 第8-14页 |
| 一、选题缘起 | 第8-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四、研究目标 | 第11页 |
| 五、相关概念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寒山寺慈悲思想的历史考察 | 第14-24页 |
| 一、萌芽 | 第14-15页 |
| 二、形成 | 第15-21页 |
| 三、发展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寒山寺慈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4-36页 |
| 一、护持三宝 | 第24-27页 |
| 二、以戒为师 | 第27-28页 |
| 三、普度众生 | 第28-30页 |
| 四、利乐有情 | 第30-32页 |
| 五、和处共生 | 第32-36页 |
| 第三章 寒山寺慈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36-44页 |
| 一、寺城同质 | 第36-37页 |
| 二、禅净双修 | 第37-38页 |
| 三、诗寺圆融 | 第38-41页 |
| 四、圣俗合一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寒山寺慈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44-51页 |
| 一、有利于开出慈善活动 | 第44-45页 |
| 二、有利于打通教内、教外关系 | 第45-47页 |
| 三、有利于发挥宗教文化的社会功能 | 第47-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