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探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3-21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3. 研究述评 | 第19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一、生命教育概略 | 第21-29页 |
(一) 相关概念的概述 | 第21-24页 |
1. 生命教育的提出和发展 | 第21-22页 |
2. 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 第22-24页 |
(二) 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1. 中国古典生命教育思想 | 第24-25页 |
2. 中国近代生命教育思想 | 第25-26页 |
3. 西方生命教育思想 | 第26-27页 |
4. 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 | 第27-29页 |
二、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的概述 | 第29-46页 |
(一) 生命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29-30页 |
1. 政治背景 | 第29页 |
2. 经济背景 | 第29-30页 |
3. 文化背景 | 第30页 |
(二) 生命教育思想的思想溯源 | 第30-33页 |
1. 殷周时期的传统文化 | 第30-31页 |
2. 《六经》中蕴含的有关生的思想 | 第31-32页 |
3. 同时代其他学派的生命教育思想 | 第32-33页 |
(三) 生命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3-39页 |
1. 贵生的自然生命观 | 第33-34页 |
2. “孝悌”为先的家庭生命观 | 第34-35页 |
3. 以“和”为贵的社会生命观 | 第35-37页 |
4.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生命观 | 第37-38页 |
5. 内圣外王的精神生命观 | 第38-39页 |
(四) 生命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39-46页 |
1. 为师之道 | 第39-42页 |
2. 为学之道 | 第42-46页 |
三、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的价值评析 | 第46-54页 |
(一) 生命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46-51页 |
1. 有利于引导人们珍惜生命 | 第47-48页 |
2. 有利于提升生命境界 | 第48-49页 |
3.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49-50页 |
4. 有利于生命化的教育方法 | 第50-51页 |
(二) 生命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51-54页 |
1. 重共性轻个性 | 第51-52页 |
2. 注重人内心的修养,忽视外在的约束 | 第52-54页 |
四、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 第54-72页 |
(一)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54-56页 |
1. 大学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 第54-55页 |
2. 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呼唤 | 第55-56页 |
(二) 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念的启示 | 第56-60页 |
1. 关注生命的需要 | 第57-58页 |
2. 注重生命的发展 | 第58-59页 |
3. 尊重生命的价值 | 第59-60页 |
(三) 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启示 | 第60-65页 |
1. 贵生的生死观教育 | 第60-61页 |
2. 孝悌为先的感恩教育 | 第61-62页 |
3. 以和为贵的生命和谐意识教育 | 第62-63页 |
4. 仁者爱人的仁爱教育 | 第63-64页 |
5. 内圣外王的生命价值教育 | 第64-65页 |
(四) 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方法的启示 | 第65-72页 |
1. “弘道”思想有助于丰富理论教育法 | 第66-67页 |
2. 注重“身正”的思想有助于强化榜样示范法 | 第67-68页 |
3. “力行”思想有助于提升生命体验法 | 第68-69页 |
4. “自省”思想有助于完善自我教育法 | 第69-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