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9页 |
1.1.1 污水处理技术革新的必要性 | 第16页 |
1.1.2 以厌氧技术为核心的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 | 第16-18页 |
1.1.3 课题的来源和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1.2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 第19-28页 |
1.2.1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 第19-21页 |
1.2.2 厌氧微生物代谢特征 | 第21-22页 |
1.2.3 污水厌氧生物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22-28页 |
1.3 低温厌氧污水处理技术 | 第28-31页 |
1.3.1 适应低温的厌氧微生物 | 第28-29页 |
1.3.2 低温厌氧污水处理工艺 | 第29-31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第2章 试验装置和方法 | 第34-50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34-39页 |
2.1.1 UASB-污泥消化双温厌氧工艺中试反应器 | 第34-36页 |
2.1.2 温度变化及污泥代谢底物亲和度的小试装置 | 第36-38页 |
2.1.3 低温厌氧代谢过程中产生溶解性有机物分析的小试装置 | 第38-3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9-43页 |
2.2.1 污泥产甲烷能力 | 第39-40页 |
2.2.2 污泥稳定性 | 第40页 |
2.2.3 污泥代谢乙酸亲和度 | 第40-41页 |
2.2.4 温度变化实验 | 第41页 |
2.2.5 低温厌氧代谢处理过程中产生溶解性有机物的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2.2.6 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可降解性 | 第42页 |
2.2.7 消化反应器协同消化实验 | 第42-43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43-45页 |
2.3.1 常规指标 | 第43页 |
2.3.2 VFA | 第43-44页 |
2.3.3 沼气组成 | 第44页 |
2.3.4 出水中溶解性甲烷的浓度 | 第44页 |
2.3.5 出水溶解性有机物中的蛋白质浓度 | 第44页 |
2.3.6 出水溶解性有机物中的多糖浓度 | 第44-45页 |
2.3.7 出水溶解性有机物中小分子量部分的组分 | 第45页 |
2.3.8 出水溶解性有机物中的剩余底物及厌氧代谢中产物 | 第45页 |
2.4 计算方法 | 第45-50页 |
2.4.1 沼气中甲烷含量 | 第45-46页 |
2.4.2 污泥产甲烷能力 | 第46页 |
2.4.3 污泥稳定性 | 第46-47页 |
2.4.4 莫诺方程拟合 | 第47页 |
2.4.5 乙酸浓度的测算 | 第47页 |
2.4.6 SMP浓度 | 第47-48页 |
2.4.7 溶解态甲烷的浓度 | 第48页 |
2.4.8 压强的估算 | 第48页 |
2.4.9 有机物的好氧及厌氧生物可降解性 | 第48-50页 |
第3章 温度对污泥产甲烷能力及代谢底物亲和度的影响 | 第50-67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温度变化对厌氧污泥产甲烷能力的影响 | 第51-56页 |
3.2.1 35 ?C至 15 ?C的温度变化对污泥产沼气时间的影响 | 第51-53页 |
3.2.2 15 ?C至 35 ?C的温度变化对厌氧污泥产沼气时间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3 温度变化对厌氧污泥产甲烷速率的影响 | 第54-56页 |
3.3 温度恒定条件下厌氧污泥的产甲烷能力 | 第56-62页 |
3.3.1 污泥样品的特征 | 第56-57页 |
3.3.2 温度恒定条件下厌氧污泥的产甲烷能力 | 第57-62页 |
3.4 低温对厌氧污泥乙酸代谢亲和度的影响 | 第62-65页 |
3.4.1 15 ?C时限制底物浓度的条件下污泥产沼气的情况 | 第62-63页 |
3.4.2 35 ?C时限制底物浓度的条件下污泥的产沼气情况 | 第63页 |
3.4.3 15 ?C时厌氧污泥乙酸代谢的亲和度 | 第63-64页 |
3.4.4 35 ?C时厌氧污泥乙酸代谢的亲和度 | 第64-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循环污泥量对双温厌氧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效能的影响 | 第67-82页 |
4.1 引言 | 第67-68页 |
4.2 污泥循环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68-75页 |
4.2.1 进水水质 | 第68-69页 |
4.2.2 循环污泥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4.2.3 污泥循环量对悬浮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70-72页 |
4.2.4 污泥循环量对胶体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4.2.5 污泥循环量对溶解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73-75页 |
4.3 污泥循环量对污泥稳定性与产甲烷能力的影响 | 第75-77页 |
4.3.1 污泥样品的TSS及VSS | 第75-76页 |
4.3.2 污泥循环量对污泥稳定性及产甲烷能力的影响 | 第76-77页 |
4.4 污泥循环量对沼气产量的影响 | 第77-80页 |
4.4.1 污泥循环量对双温厌氧工艺沼气产量的影响 | 第77-79页 |
4.4.2 污泥循环量对甲烷回收率的影响 | 第79页 |
4.4.3 能量回收与消耗的分析 | 第79-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低温厌氧代谢过程产生溶解性有机物的特征分析 | 第82-92页 |
5.1 引言 | 第82-83页 |
5.2 ECOD的组成特征及出水SMP的浓度 | 第83-85页 |
5.3 ESCOD的生物可降解性 | 第85-87页 |
5.3.1 ESCOD的好氧生物可降解性 | 第85-86页 |
5.3.2 ESCOD的厌氧生物可降解性 | 第86-87页 |
5.4 低分子质量ESCOD的主要组分 | 第87-88页 |
5.5 SRT对ESCOD浓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5.6 SRT对蛋白质/多糖比例的影响 | 第89-9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6章 协同消化对双温厌氧工艺处理溶解性有机物效能的影响 | 第92-106页 |
6.1 引言 | 第92-93页 |
6.2 协同消化对溶解性COD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93-95页 |
6.3 协同消化对出水乙酸浓度的影响 | 第95-96页 |
6.4 协同消化对污泥产甲烷能力与稳定性的影响 | 第96-99页 |
6.4.1 污泥的VSS及TSS特征 | 第96-97页 |
6.4.2 污泥的产甲烷能力与稳定性 | 第97-99页 |
6.5 协同消化对甲烷产量的影响 | 第99-101页 |
6.5.1 UASB反应器的甲烷产量 | 第99页 |
6.5.2 污泥消化反应器的甲烷产量 | 第99-101页 |
6.6 协同消化对悬浮性COD及总COD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6.6.1 生活污水COD浓度 | 第101-102页 |
6.6.2 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可降解性 | 第102-103页 |
6.6.3 对悬浮性COD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103页 |
6.6.4 对总COD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个人简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