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泵论文--各种用途论文

基于正交试验切线泵的优化设计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页
    1.2 切线泵技术综述第11-15页
        1.2.1 切线泵的历史发展第11-12页
        1.2.2 切线泵的结构特点第12-13页
        1.2.3 切线泵工作原理和性能曲线第13-15页
    1.3 切线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1 切线泵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5页
        1.3.2 切线泵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本文的工作第16-18页
第2章 切线泵的基本理论第18-25页
    2.1 液体在叶轮中的流动分析-速度三角形第18-19页
        2.1.1 切线泵的进口速度三角形第18-19页
        2.1.2 切线泵的出口速度三角形第19页
    2.2 切线泵的基本方程式第19-20页
    2.3 切线泵的能量损失第20-22页
    2.4 切线泵的水力设计第22-24页
        2.4.1 叶轮的设计第22-23页
        2.4.2 蜗壳的设计第23-24页
    2.5 总结第24-25页
第3章 切线泵数值计算方案的确定和试验验证第25-37页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第25-27页
        3.1.1 切线泵的设计参数第25-26页
        3.1.2 水体建模和网格划分第26-27页
    3.2 湍流模型的选取第27-30页
        3.2.1 旋转坐标系下的流动控制方程第27-28页
        3.2.2 RNG k-ε湍流模型第28-30页
    3.3 边界条件的设置第30-31页
    3.4 切线泵的数值计算第31-32页
        3.4.1 残差曲线第31-32页
        3.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32页
    3.5 试验第32-36页
        3.5.1 泵试验台第33-34页
        3.5.2 切线泵试验过程第34-35页
        3.5.3 试验数据记录和处理第35-36页
        3.5.4 试验数据和模拟结果对比第36页
    3.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切线泵内流场和关键几何部件尺寸的探讨第37-46页
    4.1 切线泵内部流动分析第37-39页
        4.1.1 中心截面的压力分布第37-38页
        4.1.2 中心截面的速度分布第38页
        4.1.3 叶轮叶片压力分布第38-39页
    4.2 喉部面积对切线泵性能的影响第39-43页
        4.2.1 喉部直径的选取第39页
        4.2.2 喉部面积对切线泵扬程和效率影响分析第39-40页
        4.2.3 截止流量分析第40-42页
        4.2.4 流量系数分析第42-43页
    4.3 叶片和蜗壳之间的间隙对切线泵性能的影响第43-45页
        4.3.1 切线泵不同间隙参数的选取第43页
        4.3.2 不同间隙对切线泵外特性的影响第43-44页
        4.3.3 切线泵间隙处的速度分布第44-45页
    4.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基于正交试验切线泵的优化设计第46-56页
    5.1 正交试验的基本原理第46-48页
    5.2 正交试验的基本术语第48页
    5.3 正交试验方案的确定第48-50页
        5.3.1 试验目的第49页
        5.3.2 切线泵水力设计参数第49页
        5.3.3 试验因素的选取第49-50页
        5.3.4 试验方案第50页
    5.4.结果分析第50-52页
    5.5 优化泵样机与原泵型的对比分析第52-54页
        5.5.1 优化泵样机与原泵型速度场的对比第52-53页
        5.5.2 优化泵样机与原泵型涡量场对比第53页
        5.5.3 优化泵样机与原泵型外特性对比第53-54页
    5.6 总结第54-5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56-57页
    6.2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致谢第62-6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直接自由曲面变形方法的液环泵壳体优化研究
下一篇:导叶变化对核主泵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