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9页 |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5-18页 |
1.1.1 选题的缘起 | 第15-17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7-18页 |
1.2 选题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第18-35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22-35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5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37-3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37-39页 |
第2章 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民生观念建构的逻辑初始 | 第39-56页 |
2.1 基本依据: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任务 | 第39-42页 |
2.1.1 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任务的生成 | 第40-41页 |
2.1.2 民生:中国近现代社会终极历史任务 | 第41-42页 |
2.2 继承传统:传统思想文化中民生价值的辐射 | 第42-44页 |
2.2.1 传统文化中的民生观念 | 第42-44页 |
2.2.2 民生:文化符号价值的彰显 | 第44页 |
2.3 思想启示:民生主义的价值开导 | 第44-51页 |
2.3.1 从“平均地权”到“节制资本”:民生主义核心原则 | 第44-47页 |
2.3.2 民生是“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史观的基本意蕴 | 第47-48页 |
2.3.3 理想性与启迪性:民生主义的价值检视 | 第48-51页 |
2.4 外来影响: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引导 | 第51-56页 |
2.4.1 传统文化对西方现代核心价值的转化与重构 | 第51-54页 |
2.4.2 民生权的诉求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价值契合性 | 第54-56页 |
第3章 民生为革命: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民生观念建构维度 | 第56-73页 |
3.1 民生主体的扩充:从“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到“打土豪,分田地” | 第56-60页 |
3.1.1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保障工人阶级的生存权 | 第56-58页 |
3.1.2 “打土豪,分田地”:农民民生受到重视 | 第58-60页 |
3.2 民生保障的转进:从“土地”、“经济”到“大生产” | 第60-65页 |
3.2.1 土地问题:保障民生的根本 | 第60-61页 |
3.2.2 经济工作:战争和民生的物质基础 | 第61-63页 |
3.2.3 干部、部队参加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第63-65页 |
3.3 民生价值的“工具性”:民生哺育革命 | 第65-69页 |
3.3.1 第一性: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先决价值 | 第65-66页 |
3.3.2 反哺性:民族民主革命需要民生的支援 | 第66-69页 |
3.4 民生的时代性与民生自觉的塑造:民主革命时期民生观念建构启示 | 第69-73页 |
3.4.1 彰显了民生命题的时代性 | 第69-71页 |
3.4.2 形塑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自觉” | 第71-73页 |
第4章 民生保生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民生观念 | 第73-98页 |
4.1 民生保障获得政治基础: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 | 第73-75页 |
4.1.1 解放生产力惠及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 | 第73-74页 |
4.1.2 民生贫困的制度根源得到祛除: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 | 第74-75页 |
4.2 民生实践导向的初步表达:民生探索的新成就 | 第75-84页 |
4.2.1 土地制度的改革:保障民生第一功 | 第75-77页 |
4.2.2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提升:民生建设全面开启 | 第77-84页 |
4.3 先生产,后生活:民生“政策性负担”地位的形成与异化 | 第84-95页 |
4.3.1 “先生产”的必要性:创造民生的物质基础 | 第84-87页 |
4.3.2 “后生活”的必然性:民生“政策性负担”地位的确立 | 第87-90页 |
4.3.3 先生产,后生活的异化:从积累与消费比列失调到“抓革命,促生产” | 第90-95页 |
4.4 民生的层级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生观念的启示 | 第95-98页 |
4.4.1 民生层级性的唯物史观解说 | 第95-96页 |
4.4.2 民生保障和改善不能越级实现 | 第96-98页 |
第5章 发展惠民生:改革开放时期党的民生观念的新培育 | 第98-159页 |
5.1 民生价值的审视:从民生的出发点地位到确立民生的政治属性 | 第98-107页 |
5.1.1 矫正不关心民生的执政思维 | 第98-102页 |
5.1.2 “民生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 第102-107页 |
5.2 民生目标的具体化:从“三步走”战略目标到“五有”目标 | 第107-120页 |
5.2.1 “三步走”战略中的民生目标:温饱、小康、富裕 | 第107-111页 |
5.2.2 民生的“五有”新目标的建构 | 第111-120页 |
5.3 民生保障和改善形态:重民生发展与强民生共建 | 第120-128页 |
5.3.1 生存型民生转向发展型民生 | 第120-122页 |
5.3.2 政府主导型民生转向共建共享型民生 | 第122-128页 |
5.4 民生的保障路径:“五位一体”立体护航 | 第128-154页 |
5.4.1 奠定民生的物质基础:从经济发展到科学发展 | 第128-133页 |
5.4.2 搭建民生的政治保障:从政治参与到权益保障 | 第133-136页 |
5.4.3 推进民生的文化引导: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有 | 第136-145页 |
5.4.4 制定民生的社会政策:从解决贫困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第145-148页 |
5.4.5 维护民生建设的安全环境:从社会安全到生态治理 | 第148-154页 |
5.5 改革开放进程中党的民生观念建构的基本特点 | 第154-159页 |
5.5.1 生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自觉” | 第154-155页 |
5.5.2 体现了民生的过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 第155-157页 |
5.5.3 彰显了民生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统一 | 第157-159页 |
结论 | 第159-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2页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的项目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