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遗失物的界定 | 第8-10页 |
(一) 遗失物的定义 | 第8-9页 |
(二) 遗失物定义的再界定 | 第9-10页 |
二、遗失物取得问题的中外考察 | 第10-14页 |
(一) 遗失物取得问题的中国法制史考察 | 第10-11页 |
1. 遗失物制度的产生 | 第10页 |
2. 遗失物制度的发展 | 第10-11页 |
3. 遗失物制度的完善 | 第11页 |
(二) 遗失物制度的域外法考察 | 第11-14页 |
1. 罗马法的遗失物制度 | 第11-12页 |
2. 德国法的遗失物制度 | 第12页 |
3. 美国法的遗失物制度 | 第12-14页 |
三、我国遗失物取得立法的现状与缺陷 | 第14-21页 |
(一) 我国目前的遗失物制度 | 第14页 |
(二) 遗失物概念不严谨,阻碍遗失物取得立法的突破 | 第14-15页 |
(三) 遗失物取得立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分野不清 | 第15-18页 |
1. 道不拾遗,拾金不昧并不是所谓的传统美德 | 第16页 |
2. 法律与道德有各自的调整范围 | 第16-18页 |
3. 法律宣扬价值取向应该有所限制 | 第18页 |
(四) 遗失物取得立法缺乏实证研究 | 第18-21页 |
四、遗失物取得制度完善建议 | 第21-27页 |
(一) 确立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 | 第21-23页 |
1. 报酬数额的确定应该有合理的标准 | 第21-22页 |
2. 报酬请求权在一定情况下,应该受到限制 | 第22页 |
3. 确立拾得人的留置权来保证报酬请求权的实现 | 第22-23页 |
(二) 确立拾得人的附条件所有权 | 第23-25页 |
1. 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更合法合理 | 第23-24页 |
2. 拾得人取得所有权应该附有具体的条件 | 第24页 |
3. 拾得人附条件取得所有权的遗失物应该有所限制 | 第24-25页 |
(三) 构建统一的遗失物管理机关 | 第25-27页 |
1. 遗失物管理机关的设置 | 第25-26页 |
2. 遗失物管理机关的运作 | 第26-27页 |
结语 | 第27-28页 |
致谢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