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0-12页 |
1.1.1 雨水花园 | 第10-11页 |
1.1.2 雨水利用 | 第11页 |
1.1.3 LID | 第11页 |
1.1.4 雨洪管理 | 第11页 |
1.1.5 绿色基础设施 | 第11页 |
1.1.6 海绵城市 | 第11-12页 |
1.1.7 小结 | 第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1 现象——城市内涝,水污染问题 | 第12-13页 |
1.2.2 内因——传统灰色基础设施与工程措施的使用 | 第13页 |
1.2.3 应用——雨水花园景观设计与缓解城市水问题的对接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32页 |
2.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2.2 雨水花园的工程手段研究 | 第24-28页 |
2.2.1 雨水花园的基础单元 | 第24-25页 |
2.2.2 雨水花园的计算公式 | 第25-26页 |
2.2.3 坡地种植 | 第26页 |
2.2.4 雨水花园中的水设施 | 第26-28页 |
2.2.5 双相雨水花园 | 第28页 |
2.3 雨水花园景观表现手法研究 | 第28-30页 |
2.3.1 艺术造型 | 第28-30页 |
2.3.2 植物造景 | 第30页 |
2.3.3 地形造景 | 第30页 |
2.4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32-41页 |
3.1 圣路易城市花园 | 第32-34页 |
3.1.1 圣路易城市花园景观设计 | 第32-34页 |
3.1.2 圣路易城市花园的雨水工程 | 第34页 |
3.2 波特兰唐纳德溪水公园 | 第34-35页 |
3.2.1 波特兰唐纳德溪水公园景观设计 | 第34-35页 |
3.2.2 波特兰唐纳德溪水公园的雨水工程 | 第35页 |
3.3 成都活水公园 | 第35-37页 |
3.3.1 成都活水公园的景观设计 | 第35-36页 |
3.3.2 成都活水公园的雨水工程 | 第36-37页 |
3.4 哈尔滨群力公园 | 第37-39页 |
3.4.1 哈尔滨群力公园景观设计 | 第37-38页 |
3.4.2 哈尔滨群力公园雨水工程 | 第38-39页 |
3.5 德国斯图加特绿缝公园 | 第39-40页 |
3.5.1 斯图加特绿缝公园公园景观设计 | 第39页 |
3.5.2 斯图加特绿缝公园公园雨水工程 | 第39-40页 |
3.6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雨水花园景观设计的研究——以衡东武家山公园为例 | 第41-85页 |
4.1 区位概况 | 第41-42页 |
4.1.1 衡东市概况 | 第41-42页 |
4.1.2 武家山公园概况 | 第42页 |
4.2 衡东武家山公园设计因素分析 | 第42-47页 |
4.2.1 地形地貌 | 第42-44页 |
4.2.2 水文 | 第44页 |
4.2.3 气候条件 | 第44页 |
4.2.4 土壤条件及植物 | 第44-46页 |
4.2.5 周边用地及地交通情况 | 第46-47页 |
4.2.6 文化特色 | 第47页 |
4.3 衡东武家山公园规划策略 | 第47-49页 |
4.3.1 规划依据 | 第47页 |
4.3.2 规划原则 | 第47-48页 |
4.3.3 规划目标 | 第48页 |
4.3.4 公园定位 | 第48页 |
4.3.5 景观构思 | 第48-49页 |
4.4 总体规划 | 第49-56页 |
4.4.1 景观结构规划 | 第49-53页 |
4.4.2 功能分区规划 | 第53-54页 |
4.4.3 景观交通规划 | 第54-55页 |
4.4.4 景观视线规划 | 第55-56页 |
4.5 衡东武家山公园雨水景观应用 | 第56-63页 |
4.5.1 雨水景观 | 第56-59页 |
4.5.2 公园要素设计 | 第59-63页 |
4.6 衡东武家山公园雨水花园技术应用 | 第63-76页 |
4.6.1 雨水花园网络构建 | 第63-66页 |
4.6.2 雨水设施 | 第66-70页 |
4.6.3 雨水工程计算 | 第70-76页 |
4.7 分区设计 | 第76-79页 |
4.7.1 爱语片区 | 第76-77页 |
4.7.2 孝感片区 | 第77页 |
4.7.3 忠善片区 | 第77-78页 |
4.7.4 仁德片区 | 第78页 |
4.7.5 义心片区 | 第78-79页 |
4.8 种植设计 | 第79-85页 |
4.8.1 设计要点 | 第79页 |
4.8.2 设计原则 | 第79-80页 |
4.8.3 分区设计 | 第80-8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5-87页 |
5.1 结论 | 第85-86页 |
5.2 创新点 | 第86页 |
5.3 展望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