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8-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 1.1 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展历史 | 第11页 |
| 1.2 聚集诱导发光现象 | 第11-18页 |
| 1.2.1 聚集诱导发光机理 | 第12-17页 |
| 1.2.2 实验验证机理手段的发展现状 | 第17页 |
| 1.2.3 理论验证机理手段的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2章 理论方法 | 第20-33页 |
| 2.1 量子力学/分子力学组合(QM/MM)方法 | 第20-23页 |
| 2.1.1 QM/MM方法的计算模型 | 第20页 |
| 2.1.2 QM/MM方法的理论框架 | 第20-22页 |
| 2.1.3 QM/MM方法的边界处理 | 第22-23页 |
| 2.1.4 QM/MM方法的计算程序 | 第23页 |
| 2.2 分子光谱和速率理论 | 第23-28页 |
| 2.2.1 基本光物理过程 | 第23-24页 |
| 2.2.2 Frank-Condon原理和费米黄金规则 | 第24-25页 |
| 2.2.3 吸收和发射光谱 | 第25-26页 |
| 2.2.4 辐射和无辐射速率 | 第26-28页 |
| 2.3 共振拉曼光谱理论 | 第28-31页 |
| 2.3.1 共振拉曼光谱 | 第28-30页 |
| 2.3.2 共振拉曼强度与每个模式弛豫能的关系 | 第30-31页 |
| 2.4 共振拉曼光谱和同位素效应计算流程 | 第31-33页 |
| 第3章 1,1,2,3,4,5-硅杂环戊二烯的聚集发光研究 | 第33-46页 |
| 3.1 研究背景 | 第33-34页 |
| 3.2 计算细节 | 第34-35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 3.3.1 几何和电子结构 | 第35-37页 |
| 3.3.2 黄昆因子和重整能 | 第37-42页 |
| 3.3.3 固相光谱 | 第42-43页 |
| 3.3.4 辐射和无辐射速率 | 第43-4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聚集诱导发射蓝移现象的理论解释 | 第46-61页 |
| 4.1 研究背景 | 第46-47页 |
| 4.2 计算细节 | 第47-50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 4.3.1 电子结构和垂直激发能 | 第50-53页 |
| 4.3.2 固相相对溶液更小的斯托克斯位移 | 第53-58页 |
| 4.3.3 零点振动能、泛函和基组对结果的影响 | 第58-6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共振拉曼谱学特征 | 第61-77页 |
| 5.1 研究背景 | 第61-62页 |
| 5.2 计算细节 | 第62-63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5页 |
| 5.3.1 辐射和无辐射速率 | 第65-67页 |
| 5.3.2 共振拉曼光谱 | 第67-7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6章 同位素效应探究聚集诱导发光机理 | 第77-91页 |
| 6.1 研究背景 | 第77-78页 |
| 6.2 计算细节 | 第78-80页 |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0-89页 |
| 6.3.1 全部氘代的同位素效应 | 第80-84页 |
| 6.3.2 有效频率 | 第84-86页 |
| 6.3.3 实验验证 | 第86-87页 |
| 6.3.4 部分氘代的同位素效应 | 第87-89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8页 |
| 致谢 | 第108-110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