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乡村景观探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1.2.2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1 文献综合 | 第14页 |
1.3.2 实地调研 | 第14页 |
1.3.3 访谈记录 | 第14页 |
1.3.4 宏观分析 | 第14页 |
1.3.5 思考总结 | 第14页 |
1.4 研究范畴 | 第14-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2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影响因素及历史演变 | 第18-34页 |
2.1 影响乡村景观演变的因素 | 第18-26页 |
2.1.1 自然因素 | 第18-19页 |
2.1.2 技术因素 | 第19-22页 |
2.1.3 文化因素 | 第22-24页 |
2.1.4 社会因素 | 第24-26页 |
2.2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历史演变简述 | 第26-32页 |
2.2.1 原始自然为主的乡村景观:先秦时期 | 第26-28页 |
2.2.2 田园诗意式的乡村景观:秦汉时期 | 第28-29页 |
2.2.3 农作物遍布的乡村景观:唐宋时期 | 第29-30页 |
2.2.4 林盘布局式的乡村景观:元明清时期 | 第30-32页 |
2.3 小结 | 第32-34页 |
3 成都平原传统典型乡村景观简述 | 第34-52页 |
3.1 新津兴义镇柏林村 | 第34-42页 |
3.1.1 概述 | 第34-35页 |
3.1.2 外部环境形态 | 第35-36页 |
3.1.3 内部环境形态 | 第36-38页 |
3.1.4 观察分析 | 第38-42页 |
3.2 新津兴义镇菜棚子林盘 | 第42-50页 |
3.2.1 概述 | 第42-43页 |
3.2.2 外部环境形态 | 第43-44页 |
3.2.3 内部环境形态 | 第44-47页 |
3.2.4 观察分析 | 第47-50页 |
3.3 小结 | 第50-52页 |
4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形态特征 | 第52-79页 |
4.1 自然景观形态特征 | 第52-55页 |
4.1.1 地形地貌 | 第52-53页 |
4.1.2 土壤类型 | 第53-54页 |
4.1.3 水系河流 | 第54-55页 |
4.2 农业景观形态特征 | 第55-71页 |
4.2.1 农田水利设施用地 | 第55-61页 |
4.2.2 农田 | 第61-70页 |
4.2.3 林地 | 第70-71页 |
4.3 聚落景观形态特征 | 第71-78页 |
4.3.1 布局形式 | 第71-73页 |
4.3.2 聚落类型 | 第73-76页 |
4.3.3 聚落景观结构 | 第76-77页 |
4.3.4 聚落空间形态 | 第77-78页 |
4.4 小结 | 第78-79页 |
5 成都平原乡村聚落物质空间构成形态 | 第79-98页 |
5.1 建筑 | 第79-82页 |
5.1.1 建筑样式 | 第79-80页 |
5.1.2 建筑朝向 | 第80页 |
5.1.3 建筑形态 | 第80-81页 |
5.1.4 建筑门面——龙门 | 第81-82页 |
5.2 院落 | 第82-85页 |
5.2.1 围合式院落 | 第82-84页 |
5.2.2 开敞式院落 | 第84-85页 |
5.3 植栽 | 第85-88页 |
5.3.1 竹和乔木 | 第85-87页 |
5.3.2 蔬菜和作物 | 第87-88页 |
5.4 水系 | 第88-92页 |
5.4.1 点——水井 | 第88-89页 |
5.4.2 线——灌渠 | 第89-91页 |
5.4.3 面——堰塘 | 第91-92页 |
5.5 道路 | 第92-97页 |
5.5.1 内部道路 | 第92-94页 |
5.5.2 外部道路 | 第94-95页 |
5.5.3 交往空间 | 第95-97页 |
5.6 小结 | 第97-98页 |
6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价值及现存问题 | 第98-114页 |
6.1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价值 | 第98-102页 |
6.1.1 生活和生产价值 | 第98-99页 |
6.1.2 美学价值 | 第99-100页 |
6.1.3 生态价值 | 第100-101页 |
6.1.4 文化价值 | 第101-102页 |
6.2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现存问题 | 第102-112页 |
6.2.1 各组成要素现状问题分析 | 第102-109页 |
6.2.2 乡村建设问题分析 | 第109-112页 |
6.3 小结 | 第112-114页 |
7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保护策略探索 | 第114-125页 |
7.1 宏观 | 第114-116页 |
7.1.1 区域生态 | 第114-115页 |
7.1.2 土地利用 | 第115-116页 |
7.2 中观 | 第116-119页 |
7.2.1 水系 | 第116-118页 |
7.2.2 农田 | 第118页 |
7.2.3 林地 | 第118-119页 |
7.3 微观 | 第119-124页 |
7.3.1 保护规划原则 | 第119页 |
7.3.2 聚落各景观单元保护规划建议 | 第119-120页 |
7.3.3 概念性方案探索 | 第120-124页 |
7.4 小结 | 第124-125页 |
8 总结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图表目录 | 第129-132页 |
个人简介 | 第132-133页 |
导师简介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