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论文背景 | 第8-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9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9-11页 |
第二章 无线通信的特点和3G 标准简介 | 第11-23页 |
·无线信道的特性 | 第11-12页 |
·多径衰落信道的特征参数 | 第12-13页 |
·时延扩展 | 第12页 |
·相干带宽 | 第12-13页 |
·多普勒扩展和相干时间 | 第13页 |
·分集技术 | 第13-18页 |
·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3-14页 |
·分集合并技术 | 第14-15页 |
·TD-SCDMA 和 CDMA2000 1x 中的发送分集 | 第15-18页 |
·3G 标准简介 | 第18-22页 |
·数字移动通信的发展进程 | 第18-19页 |
·3G 主流标准的比较 | 第19-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CDMA 系统扩频、扰码、调制技术简介 | 第23-34页 |
·扩频技术 | 第23-30页 |
·扩频通信原理与定义 | 第23页 |
·扩频通信的重要参数 | 第23-24页 |
·扩频通信特点 | 第24-26页 |
·扩频通信系统的分类 | 第26-30页 |
·扰码 | 第30-31页 |
·扰码简介 | 第30页 |
·伪随机(PN)序列 | 第30-31页 |
·QPSK 数字调制原理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TD-SCDMA 和 CDMA2000 扩频、复扰码、调制技术 | 第34-53页 |
·TD-SCDMA 系统扩频、复扰码、调制处理框图 | 第34-35页 |
·TD-SCDMA 系统扩频 | 第35-37页 |
·TD-SCDMA 系统复扰码 | 第37-38页 |
·TD-SCDMA 系统 QPSK 调制 | 第38-41页 |
·QPSK 调制的两种理解 | 第38-39页 |
·星座图仿真分析 | 第39-41页 |
·TD-SCDMA 系统 QPSK 解调、复解扰和复解扩的基本结构 | 第41-42页 |
·TD-SCDMA 系统扰码规划 | 第42-48页 |
·码字的作用、构成 | 第42-43页 |
·扰码的相关性特点 | 第43-45页 |
·码组规划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第45-48页 |
·CDMA2000 1X 系统扩频、复扰码、调制技术 | 第48-52页 |
·CDMA2000 1x 系统扩频、复扰码、调制原理 | 第48-50页 |
·星座图的分析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复扰码系统性能研究 | 第53-80页 |
·TD-SCDMA 系统三电平判决误码率分析 | 第53-55页 |
·复扰码对峰均比的影响 | 第55-62页 |
·峰均比及其影响因素 | 第55-56页 |
·复扰码引起峰均比降低 | 第56-60页 |
·选择Walsh 码组来改善PAR | 第60-62页 |
·CDMA2000 系统复扰码形成的正交分集发送和准正交地址码干扰分析 | 第62-64页 |
·正交分集发送 | 第62-63页 |
·准正交地址码干扰分析 | 第63-64页 |
·CDMA2000 与 TD-SCDMA 系统复扰码比较分析 | 第64-78页 |
·TD-SCDMA 与 CDMA2000 系统扩频、扰码方案的等效性 | 第64-68页 |
·TD-SCDMA 扩频、扰码的实验方案(MSS-TD) | 第68-71页 |
·CDMA 自干扰径数估算与性能研究 | 第71-78页 |
·自干扰径数估算 | 第71-74页 |
·性能数值分析 | 第74-77页 |
·非多径衰落环境下的性能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1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80页 |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