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金催化剂研究的进展 | 第12-14页 |
1.1.1 活性位点 | 第12页 |
1.1.2 活性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1.3 氧空位 | 第13-14页 |
1.2 Au/ZnO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1 ZnO的结构及性质 | 第14-15页 |
1.2.2 Au/ZnO在催化方面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Au/SnO_2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1 SnO_2的结构 | 第16-17页 |
1.3.2 Au/SnO_2在催化方面的研究 | 第17-18页 |
1.4 上海光源及BL14W1光束线站 | 第18-19页 |
1.4.1 上海光源简介 | 第18页 |
1.4.2 BL14W1(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线站 | 第18-19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第二章 Zn_2SnO_4负载Au催化剂CO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22-42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4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24页 |
2.4.1 载体的制备 | 第23-24页 |
2.4.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页 |
2.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4-25页 |
2.5.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第24页 |
2.5.2 N_2脱吸附实验 | 第24页 |
2.5.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 | 第24-25页 |
2.5.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5页 |
2.5.5 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 | 第25页 |
2.5.6 X-射线能量分散谱(EDX) | 第25页 |
2.5.7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 | 第25页 |
2.5.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5页 |
2.6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第25-27页 |
2.6.1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5-26页 |
2.6.2 CO氧化测试 | 第26页 |
2.6.3 活化能测试 | 第26-27页 |
2.7 结果与讨论 | 第27-42页 |
2.7.1 载体的筛选 | 第27-28页 |
2.7.2 N_2脱吸附试验 | 第28-29页 |
2.7.3 CO活性测试 | 第29-31页 |
2.7.4 载体的结构 | 第31-35页 |
2.7.5 Au_ZTO中Au的结构 | 第35-38页 |
2.7.6 载体效应 | 第38-39页 |
2.7.7 团簇形成机理及对反应可能影响讨论 | 第39-40页 |
2.7.8 结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钼基系列催化剂初步制备及表征 | 第42-56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43页 |
3.2.1 主要试验试剂 | 第43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3.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3-45页 |
3.3.1 浸渍法制备K~+修饰和无K~+修饰的催化剂 | 第43-44页 |
3.3.2 浸渍法制备Na~+修饰和无Na~+修饰的催化剂 | 第44页 |
3.3.3 TiO_2-MoO_3壳核结构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44-45页 |
3.3.4 溶胶凝胶法制备MoO_3/SiO2 | 第45页 |
3.3.5 溶胶凝胶法制备MoO_3/TiO_2 | 第45页 |
3.3.6 水热法合成催化剂MoO_3/SiO_2、MoO_3/TiO_2 | 第45页 |
3.4 催化剂表征 | 第45-46页 |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6页 |
3.4.2 热重分析(TG) | 第46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6-56页 |
3.5.1 热重分析 | 第46-47页 |
3.5.2 晶体结构分析 | 第47-51页 |
3.5.3 材料形貌SEM分析 | 第51-53页 |
3.5.4 XAFS分析 | 第53页 |
3.5.5 结论 | 第53-56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4.1 总结 | 第56-57页 |
4.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