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1.3.3 国内外现状分析与总结 | 第1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公路客运枢纽 | 第15-27页 |
2.1 新型城镇化背景解读 | 第15-17页 |
2.1.1 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城镇发展 | 第15-16页 |
2.1.2 新型城镇化的客运枢纽发展 | 第16-17页 |
2.2 客运枢纽与小城镇的关系 | 第17-23页 |
2.2.1 与城镇社会结构关系 | 第20页 |
2.2.2 与城镇公路交通网络关系 | 第20-21页 |
2.2.3 公路运输在城镇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 第21-23页 |
2.3 城镇道路交通出行特征 | 第23-26页 |
2.3.1 城镇交通运输方式特征 | 第23-24页 |
2.3.2 城镇公路客流现状分析 | 第24页 |
2.3.3 交通方式与客运枢纽的衔接 | 第24-25页 |
2.3.4 城镇公路客运枢纽现状特征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城镇公路客运枢纽客运需求分析 | 第27-38页 |
3.1 城镇客运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3.1.1 生成性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3.1.2 供给性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3.1.3 旅游出行交通需求特征 | 第29-30页 |
3.2 城镇客运枢纽的换乘 | 第30-33页 |
3.2.1 客运枢纽活动层次分析 | 第30-31页 |
3.2.2 交通换乘量预测 | 第31-33页 |
3.3 基于静电场强的客流场强度分析 | 第33-37页 |
3.3.1 城镇公路客运枢纽客流集散特征 | 第33-34页 |
3.3.2 静电场强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3.3.3 客流场强度分析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客运枢纽衔接模式 | 第38-47页 |
4.1 城镇内部交通衔接模式 | 第38-42页 |
4.1.1 慢行交通的换乘衔接 | 第38-39页 |
4.1.2 常规公交的换乘衔接 | 第39-41页 |
4.1.3 出租车的换乘衔接 | 第41页 |
4.1.4 与私家车的换乘衔接 | 第41-42页 |
4.2 城镇对外交通衔接模式 | 第42-43页 |
4.3 衔接模式选择 | 第43-46页 |
4.3.1 衔接换乘方式之间的竞争演化 | 第43-45页 |
4.3.2 客运枢纽客流集散协调度测算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47-58页 |
5.1 大纵湖镇概况 | 第47页 |
5.2 大纵湖镇客运枢纽概况 | 第47-52页 |
5.2.1 大纵湖镇客运现状 | 第47-48页 |
5.2.2 客运需求分析与预测 | 第48-50页 |
5.2.3 大纵湖镇规划汽车客运站概况 | 第50-52页 |
5.3 大纵湖镇客运枢纽换乘分析 | 第52-56页 |
5.3.1 客运交通换乘量预测 | 第52-53页 |
5.3.2 客流场特征 | 第53-55页 |
5.3.3 换乘交通方式之间的竞争选择 | 第55-56页 |
5.4 预测结果评价及相关建议 | 第56-57页 |
5.4.1 预测结果评价 | 第56页 |
5.4.2 大纵湖镇客运枢纽交通发展相关建议 | 第56-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8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58页 |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