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20页 |
1.3.1 宅门研究现状数据统计 | 第11页 |
1.3.2 宅门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6页 |
1.3.3 方圆构图比例和营造尺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4 总结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创新点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邯郸地区传统村落古民居宅门的形成背景及现状问题 | 第24-28页 |
2.1 地理环境 | 第24-25页 |
2.2 时代背景 | 第25页 |
2.2.1 历史沿革 | 第25页 |
2.2.2 人文概况 | 第25页 |
2.3 宅门面临的问题 | 第25-27页 |
2.3.1 古民居宅门破损严重 | 第26页 |
2.3.2 新建民居宅门传承断代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邯郸地区传统村落古民居宅门的类型、朝向及结构特征 | 第28-43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8-30页 |
3.1.1 村落选取 | 第28-30页 |
3.1.2 宅门选取 | 第30页 |
3.1.3 测量方法 | 第30页 |
3.2 宅门类型 | 第30-36页 |
3.2.1 砖木混构嵌入式 | 第31-34页 |
3.2.2 砖雕叠涩出檐式 | 第34-35页 |
3.2.3 中西合璧式 | 第35-36页 |
3.3 宅门朝向 | 第36-38页 |
3.4 宅门结构 | 第38-42页 |
3.4.1 门头 | 第38-39页 |
3.4.2 门扉及槛框 | 第39-41页 |
3.4.3 墀头 | 第41-42页 |
3.4.4 台阶 | 第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邯郸地区传统村落古民居宅门的比例关系及乡土营造尺研究 | 第43-62页 |
4.1 砖木混构嵌入式宅门的比例关系研究 | 第43-51页 |
4.1.1 方圆构图比例 | 第44-45页 |
4.1.2 宅门、门洞和门扇自身宽高比 | 第45-47页 |
4.1.3 宅门、门洞和门扇之间的比例关系 | 第47-50页 |
4.1.4 比例总结分析 | 第50-51页 |
4.1.5 结论 | 第51页 |
4.2 乡土营造尺研究 | 第51-61页 |
4.2.1 乡尺的筛选规则 | 第52-56页 |
4.2.2 计算流程 | 第56页 |
4.2.3 乡尺计算结果 | 第56-58页 |
4.2.4 乡尺的变化范围和差异性探源 | 第58-59页 |
4.2.5 宅门的风水匠技手风 | 第59页 |
4.2.6 高等级宅门的乡尺推算检验 | 第59-60页 |
4.2.7 结论 | 第60-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邯郸地区传统村落古民居宅门装饰 | 第62-86页 |
5.1 门头 | 第62-63页 |
5.1.1 屋顶 | 第62-63页 |
5.1.2 门头木构件 | 第63页 |
5.2 墀头 | 第63-66页 |
5.2.1 戗檐和盘头 | 第64-65页 |
5.2.2 上身墙和裙肩 | 第65-66页 |
5.3 门扉及槛框 | 第66-71页 |
5.3.1 走马板 | 第66页 |
5.3.2 门枕石 | 第66-69页 |
5.3.3 门钹及门钉 | 第69-71页 |
5.4 门的附加装饰 | 第71-78页 |
5.4.1 影壁 | 第71-72页 |
5.4.2 上马石、栓马石和神龛 | 第72-74页 |
5.4.3 匾额 | 第74-76页 |
5.4.4 门联、门神、门筏 | 第76-78页 |
5.5 装饰题材 | 第78-85页 |
5.5.1 植物类 | 第78-79页 |
5.5.2 动物类 | 第79-81页 |
5.5.3 器物类 | 第81-82页 |
5.5.4 文字类 | 第82页 |
5.5.5 纹样类 | 第82-84页 |
5.5.6 综合类 | 第84-8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邯郸地区传统村落古民居宅门的保护与传承 | 第86-92页 |
6.1 宅门的现状 | 第86-87页 |
6.2 宅门的原真性修缮 | 第87-88页 |
6.3 宅门的现代化传承 | 第88-91页 |
6.3.1 直接应用 | 第88页 |
6.3.2 传承运用 | 第88-9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附录 | 第99-113页 |
作者简介 | 第113-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