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药物学论文--兽医毒物学论文--毒性论文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缩略语(Abbreviation)第17-19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19-65页
    第一章 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进展第19-39页
        1 ZEA的产生第19-20页
        2 ZEA的生物学特性第20页
        3 ZEA的吸收、分布与代谢第20-21页
            3.1 ZEA的吸收与分布第20-21页
            3.2 ZEA的代谢第21页
        4 ZEA的毒性第21-25页
            4.1 ZEA的生殖毒性第21-23页
                4.1.1 ZEA对雌性动物的生殖毒性第21-22页
                4.1.2 ZEA对雄性动物的生殖毒性第22-23页
            4.2 ZEA的免疫毒性第23页
            4.3 ZEA的遗传毒性第23-24页
            4.4 ZEA的致癌性第24页
            4.5 玉米赤霉烯酮的肝肾毒性第24页
            4.6 玉米赤霉烯酮的内分泌毒性第24-25页
            4.7 玉米赤霉烯酮的细胞毒性第25页
        5 玉米赤霉烯酮的作用机制第25-26页
            5.1 雌激素受体途径第25-26页
            5.2 氧化损伤途径第26页
            5.3 DNA损伤途径第26页
        6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第26-27页
        7 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的预防第27页
            7.1 田间霉菌毒素的预防第27页
            7.2 仓储霉菌毒素的预防第27页
        8 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与脱毒技术第27-29页
            8.1 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机制第27-28页
            8.2 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技术第28-29页
                8.2.1 物理处理第28-29页
                8.2.2 化学降解第29页
                8.2.3 生物降解第29页
        9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现状第29-31页
        参考文献第31-39页
    第二章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研究进展第39-49页
        1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培养第39-41页
            1.1 选材第39页
            1.2 子宫内膜的消化第39-40页
            1.3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纯化第40页
            1.4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形态第40-41页
            1.5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鉴定第41页
        2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功能第41-43页
            2.1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第41-43页
                2.1.1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的过程第41-42页
                2.1.2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的调控第42页
                2.1.3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的功能第42-43页
            2.2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对上皮细胞的作用第43页
        3 体外培养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应用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第三章 细胞凋亡研究进展第49-65页
        1 细胞凋亡的概述第49-50页
            1.1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第49-50页
            1.2 细胞凋亡的主要特征第50页
        2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第50-57页
            2.1 线粒体途径以及相关凋亡蛋白第51-54页
                2.1.1 Cytochrome C第52页
                2.1.2 AIF第52页
                2.1.3 Bcl-2蛋白家族第52-54页
                2.1.4 Caspase蛋白酶家族第54页
            2.2 死亡受体途径以及相关凋亡蛋白第54-57页
                2.2.1 Fas/FasL系统第54-55页
                2.2.2 TRAIL/TRAILRs系统第55-57页
            2.3 内质网应激途径以及相关凋亡蛋白第57页
                2.3.1 CHOP通路第57页
                2.3.2 Caspase-12通路第57页
        3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第57-62页
            3.1 形态学检测细胞凋亡第58-59页
                3.1.1 常规染色法第58页
                3.1.2 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第58-59页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第59-61页
                3.2.1 基于形态学的检测第59-60页
                3.2.2 基于细胞内DNA含量的检测第60页
                3.2.3 基于细胞膜结构与完整性的检测第60-61页
            3.3 测定DNA断裂检测细胞凋亡第61-62页
                3.3.1 DNA梯状电泳第61页
                3.3.2 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第二篇 试验研究第65-147页
    第四章 玉米赤霉烯酮对青春期雌性小鼠的毒性作用第65-8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5-70页
            1.1 试验材料第65-66页
                1.1.1 试验动物第65页
                1.1.2 试验试剂、耗材及仪器第65-66页
            1.2 试验方法第66-70页
                1.2.1 分组与药物注射第66页
                1.2.2 小鼠发情周期鉴定第66-67页
                1.2.3 指标测定方法第67页
                1.2.4 组织总RNA提取与保存第67页
                1.2.5 RNA浓度和纯度检测第67-68页
                1.2.6 荧光定量PCR第68-70页
                1.2.7 数据统计分析第7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0-76页
            2.1 ZEA对雌性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第70页
            2.2 ZEA对雌性小鼠器官指数的影响第70-71页
            2.3 ZEA对雌性小鼠不同组织中抗氧化物酶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第71-72页
            2.4 ZEA对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第72-74页
            2.5 ZEA对类固醇激素受体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第74-75页
            2.6 ZEA对雌性小鼠发情周期的影响第75页
            2.7 ZEA对雌性小鼠繁殖力的影响第75-76页
        3 讨论第76-78页
        4 小结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第五章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毒性作用第83-10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3-87页
            1.1 试验材料第83-84页
                1.1.1 试验动物第83页
                1.1.2 试验试剂、耗材及仪器第83-84页
            1.2 试验方法第84-87页
                1.2.1 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分离与纯化第84页
                1.2.2 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第84-85页
                1.2.3 CCK-8检测ZEA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活力第85页
                1.2.4 细胞周期检测第85-86页
                1.2.5 细胞凋亡检测第86-87页
                1.2.6 数据统计分析第8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7-95页
            2.1 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生长曲线第87-88页
            2.2 ZEA对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活力的影响第88-89页
            2.3 ZEA对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形态的影响第89-91页
            2.4 ZEA对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周期的影响第91-92页
            2.5 ZEA对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凋亡的影响第92-95页
        3 讨论第95-98页
        4 小结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1页
    第六章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第101-11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1-108页
            1.1 试验材料第101页
                1.1.1 试验动物第101页
                1.1.2 试验试剂、耗材以及仪器第101页
            1.2 试验方法第101-108页
                1.2.1 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分离与纯化第101-102页
                1.2.2 CCK-8检测ZEA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第102页
                1.2.3 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第102页
                1.2.4 细胞内ROS的检测第102页
                1.2.5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第102-103页
                1.2.6 细胞总RNA的提取与保存第103页
                1.2.7 RNA浓度和纯度检测第103-104页
                1.2.8 荧光定量PCR第104-105页
                1.2.9 Caspases活性测定第105页
                1.2.10 Western Blot分析第105-107页
                1.2.11 数据统计分析第107-10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8-115页
            2.1 G2/M期阻滞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第108页
            2.2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第108-110页
            2.3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蛋白水平以及Caspases活性第110-111页
            2.4 ZEA处理引起细胞内ROS水平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第111-113页
            2.5 抑制剂Z-VAD-FMK和Z-LEHD-FMK挽救ZEA引起的细胞凋亡第113-115页
        3 讨论第115-116页
        4 小结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9页
    第七章 玉米赤霉烯酮处理的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转录组特征第119-1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9-128页
            1.1 试验材料第119-120页
                1.1.1 试验动物第119页
                1.1.2 试验样品第119-120页
                1.1.3 试验试剂、耗材及仪器第120页
            1.2 试验方法第120-128页
                1.2.1 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分离与纯化第120页
                1.2.2 细胞总RNA的提取与保存第120页
                1.2.3 RNA-Seq样品旳准备及上机测序第120-121页
                1.2.4 RNA-Seq测序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21-127页
                1.2.5 差异表达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第127-128页
                1.2.6 数据统计分析第12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8-139页
            2.1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第128-130页
            2.2 RNA-Seq原始序列数据质量控制第130-131页
            2.3 RNA-Seq测序数据与参考序列比对第131-133页
                2.3.1 与参考基因组和参考基因比对结果第131-132页
                2.3.2 随机性检测第132页
                2.3.3 基因覆盖度第132-133页
            2.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133-136页
                2.4.1 GO功能富集分析第134-135页
                2.4.2 KEGG 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第135-136页
            2.5 可变剪接分析第136-137页
            2.6 基因结构优化第137-138页
            2.7 新转录本预测第138-139页
            2.8 差异表达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第139页
        3 讨论第139-143页
        4 小结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7页
全文结论第147-149页
创新点第149-151页
附录第151-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矿井下多源一氧化碳运移规律及积聚判别条件研究
下一篇:基于小波分析的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模式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