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三需要”条款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言第10-18页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5页
        (一)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发展历程第12-13页
        (二) 对“三需要”条款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三) 理论空间第15页
    三、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第15-18页
        (一) 研究思路第15-16页
        (二) 研究方法第16页
        (三) 论文结构安排第16-18页
第一章 争议中的“三需要”条款第18-30页
    一、关于“三需要”条款的解读第18-20页
        (一) 公开方式的选择及其意义第18-19页
        (二) 申请信息的权利主体第19页
        (三) 公开信息的义务机关第19-20页
    二、关于申请主体资格限制的争议第20-22页
        (一) 是否限制权利主体的资格?第20-21页
        (二) 程序性限制还是实体上限制?第21-22页
    三、关于如何理解“三需要”条款的争议第22-25页
        (一)“三需要”条款的内涵理解第23-24页
        (二)“三需要”条款的外延界定第24-25页
    四、关于如何适用“三需要”条款的争议第25-30页
        (一) 说明义务的程度第25-27页
        (二) 说明义务的排除第27-28页
        (三) 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第28-30页
第二章“三需要”条款争议的深层次原因第30-39页
    一、权力配置的错位问题第30-32页
        (一) 规范层面的错位第30-31页
        (二) 实践层面的错位第31-32页
    二、制度构建的客观缺陷第32-34页
        (一) 立法技术的选择第32页
        (二) 规范的位阶冲突第32-33页
        (三) 政府建构型立法的缺陷第33页
        (四) 我国行政法的弊病第33-34页
    三、信息公开实践的现实影响第34-36页
        (一) 行政机关既强势又保守第34-35页
        (二) 政府官员倾向选择性公开第35页
        (三) 公民对政府信息的需求渐长第35-36页
    四、我国司法审查的不足第36-39页
        (一) 职能分工的要求第36-37页
        (二) 地方干预的影响第37页
        (三) 模糊的审查标准第37-38页
        (四) 合法性审查的限制第38-39页
第三章 解决争议的路径选择第39-49页
    一、国外经验及启示第39-41页
        (一) 不断深化信息公开的程度第39-40页
        (二) 明确信息公开的原则第40-41页
        (三) 强调司法救济的作用第41页
    二、规范层面:修改信息公开制度第41-44页
        (一) 改变立法的主体第41-42页
        (二) 明确“推定公开原则”第42-43页
        (三) 改变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模式第43页
        (四) 信息公开法制的统一第43-44页
    三、实践层面:行政机关的自我改善第44-46页
        (一) 转变行政理念第44-45页
        (二) 发挥行政复议作用第45-46页
    四、救济层面:改进司法审查制度第46-49页
        (一) 强化行政案例指导制度第46-47页
        (二) 建立行政案件异地管辖制度第47-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第52-53页
后记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羧胺三唑有效缓解小鼠过敏性气道炎症以及与地塞米松联合用药效果的初步探究
下一篇:乌灵菌粉抗抑郁及谷红注射液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