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以重庆市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8-12页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第8-9页
     ·研究背景第8页
     ·选题意义第8-9页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9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9-12页
     ·研究方法第9-11页
     ·技术路线第11-12页
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第12-17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界定第12页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第12-13页
     ·二元经济理论第12-13页
     ·家庭经济理论第13页
     ·“推-拉”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第13页
     ·经济增长理论第13页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第13-15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第14页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研究第14-15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算方法第15页
   ·文献述评第15-17页
第3章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描述第17-31页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状况第17-23页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概况第17页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状况第17-18页
     ·重庆市各区县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第18-19页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测算及分析第19-21页
     ·重庆市各区县剩余劳动力数量测算及分析第21-23页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分析第23-26页
     ·转移劳动力以青壮年和男性为主第23-24页
     ·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型第24页
     ·转移劳动力素质普遍较高第24-25页
     ·转移劳动力主要靠“三缘”关系第25页
     ·转移劳动力以重庆本地和东部地区为主,主要在个体和民营企业工作第25页
     ·转移劳动力回乡创业意愿大,回乡就业现象出现第25-26页
   ·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第26-31页
     ·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产品产量变化情况第26-28页
     ·农民纯收入情况第28-29页
     ·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第29-31页
第4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第31-44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率测算第31-36页
     ·模型建立第31-32页
     ·数据选取及处理第32-33页
     ·测算结果分析第33-36页
     ·小结第36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关系分析第36-37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第37-4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37-40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第40-41页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第41-44页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挤出效应第41-42页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纳作用第42-44页
第5章 对策建议第44-47页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第44页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第44-45页
   ·推进城镇化进程第45页
   ·调整农村教育结构第45-46页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附录第52-56页
致谢第56-57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研究
下一篇:四川省蓬安县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