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酶工程论文

红芝LYL263混合培养产酶及其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漆酶第10-11页
        1.1.1 漆酶结构第10页
        1.1.2 漆酶作用机制第10-11页
        1.1.3 漆酶的应用第11页
    1.2 纤维素酶第11-12页
    1.3 半纤维素酶第12页
    1.4 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应用第12页
    1.5 复合酶对造纸废水的处理第12-13页
    1.6 微生物混合培养第13-14页
    1.7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第14-15页
    参考文献第15-19页
第2章 红芝LYL263混合培养高产菌株的筛选第19-31页
    2.1 前言第1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9-23页
        2.2.1 菌种第19页
        2.2.2 主要试剂第19-20页
        2.2.3 仪器设备第20页
        2.2.4 培养基第20页
        2.2.5 方法第20-23页
            2.2.5.1 菌种活化和平板培养第20页
            2.2.5.2 混合培养促进产酶菌株的筛选第20页
            2.2.5.3 接种比例的优化第20页
            2.2.5.4 接种时间的优化第20-21页
            2.2.5.5 漆酶活性测定第21页
            2.2.5.6 纤维素酶酶活测定第21-22页
            2.2.5.7 半纤维素酶酶活测定第22-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29页
        2.3.1 混合培养促进产酶菌株的筛选第23-25页
        2.3.2 红芝LYL263和苏平接种比例对产酶的影响第25-27页
            2.3.2.1 红芝LYL263和苏平接种比例对产漆酶的影响第25-26页
            2.3.2.2 红芝LYL263和苏平接种比例对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第26-27页
            2.3.2.3 红芝LYL263和苏平接种比例对产半纤维素酶的影响第27页
        2.3.3 红芝LYL263和苏平接种比例的平板观察第27-28页
        2.3.4 苏平接入时间对混合培养产酶的影响第28-29页
    2.4 讨论第29-30页
    2.5 结论第30页
    参考文献第30-31页
第3章 红芝LYL263混合培养培养基的优化研究第31-40页
    3.1 前言第3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1页
        3.2.1 主要试剂第31页
        3.2.2 方法第31页
            3.2.2.1 碳源和氮源的优化第31页
            3.2.2.2 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混合培养的作用第31页
            3.2.2.3 天然诱导剂对混合培养的作用第3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1-38页
        3.3.1 最佳碳氮源种类和浓度第31-35页
        3.3.2 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红芝LYL263混合培养产酶的影响第35-36页
        3.3.3 天然诱导剂对红芝LYL263混合培养产酶的影响第36-38页
    3.4 讨论第38页
    3.5 结论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0页
第4章 红芝LYL263单独与混合培养所产酶的酶学性质分析第40-49页
    4.1 前言第4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4.2.1 材料第40页
        4.2.2 方法第40-41页
            4.2.2.1 最适作用pH的测定第40页
            4.2.2.2 最适作用温度的测定第40页
            4.2.2.3 pH稳定性的测定第40页
            4.2.2.4 热稳定性的测定第40-4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1-47页
        4.3.1 最适作用pH的测定第41-42页
        4.3.2 最适作用温度的测定第42-44页
        4.3.3 pH稳定性的测定第44-45页
        4.3.4 温度稳定性的测定第45-47页
    4.4 讨论第47页
    4.5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第5章 混合培养提高漆酶酶活的作用机制初步研究第49-56页
    5.1 前言第4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49-50页
        5.2.1 材料第49页
            5.2.1.1 试剂第49页
            5.2.1.2 仪器第49页
        5.2.2 方法第49-50页
            5.2.2.1 平板培养观察第49页
            5.2.2.2 红芝LYL263和苏平粗酶液直接作用对漆酶酶活的影响第49页
            5.2.2.3 红芝LYL263和苏平单独培养的无菌发酵液对彼此菌株产漆酶的影响第49-50页
            5.2.2.4 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所产漆酶同工酶的研究第5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0-54页
        5.3.1 红芝LYL263与苏平在平板上混合培养的观察结果第50页
        5.3.2 红芝LYL263和苏平粗酶液直接作用对漆酶酶活的影响第50-51页
        5.3.3 红芝LYL263和苏平单独培养的无菌发酵液对彼此菌株产漆酶的影响第51-53页
            5.3.3.1 无菌发酵液对彼此菌株漆酶酶活的影响第51-52页
            5.3.3.2 苏平无菌发酵液加入红芝LYL263菌株的时间对产漆酶的影响第52-53页
            5.3.3.3 苏平无菌发酵液的加入量对红芝LYL263菌株产漆酶的影响第53页
        5.3.4 漆酶同工酶研究第53-54页
    5.4 讨论第54页
    5.5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6页
第6章 红芝LYL263混合培养产酶的应用研究第56-69页
    6.1 前言第56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56-60页
        6.2.1 材料第56页
            6.2.1.1 主要试剂第56页
            6.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56页
        6.2.2 方法第56-60页
            6.2.2.1 染料吸收光谱的测定第56-59页
            6.2.2.2 染料脱色率的计算第59页
            6.2.2.3 反应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第59页
            6.2.2.4 pH对脱色率的影响第59页
            6.2.2.5 酶活对脱色率的影响第59页
            6.2.2.6 温度对脱色率的影响第59-60页
            6.2.2.7 造纸废水脱色率的测定第60页
            6.2.2.8 造纸废水COD的测定第60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0-66页
        6.3.1 反应时间对漆酶粗酶液脱色染料的影响第60-61页
        6.3.2 pH对漆酶粗酶液脱色染料的影响第61-62页
        6.3.3 漆酶粗酶液酶活对染料脱色的影响第62页
        6.3.4 温度对漆酶粗酶液脱色染料的影响第62-63页
        6.3.5 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粗酶液对造纸废水中色度和COD随处理时间的变化第63-64页
        6.3.6 pH对造纸废水色度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第64-65页
        6.3.7 反应温度对造纸废水的色度、COD和木质素处理效果的影响第65页
        6.3.8 漆酶酶活对造纸废水的色度、COD和木质素处理效果的影响第65-66页
    6.4 讨论第66-67页
    6.5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展望第69-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时期贵州公路交通研究(1927-1945)
下一篇: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及其当代利用--以灵川大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