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脉络 | 第9-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2章 少数民族扶贫概述 | 第13-17页 |
2.1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 | 第13-14页 |
2.1.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 第13-14页 |
2.1.2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 第14页 |
2.2 保障民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第14-15页 |
2.2.1 优先教育事业发展 | 第14-15页 |
2.2.2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 第15页 |
2.3 繁荣民族文化,着力发展文化事业 | 第15-16页 |
2.4 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信息化建设 | 第16-17页 |
第3章 手机传播概述 | 第17-22页 |
3.1 手机的媒体特征 | 第17-18页 |
3.1.1 移动便携性 | 第17页 |
3.1.2 多功能性 | 第17-18页 |
3.1.3 技术更迭的快速性 | 第18页 |
3.2 手机的传播特性 | 第18-20页 |
3.2.1 融合多种传播模式 | 第18-19页 |
3.2.2 分众传播信息更具有针对性 | 第19页 |
3.2.3 信息交流的即时互动 | 第19-20页 |
3.3 手机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传播优势 | 第20-22页 |
3.3.1 普及率高 | 第20页 |
3.3.2 政策支持 | 第20-21页 |
3.3.3 形式灵活多样 | 第21-22页 |
第4章 实地调查和访谈 | 第22-44页 |
4.1 火石地布朗寨概况 | 第22-28页 |
4.1.1 区位与人口 | 第22-23页 |
4.1.2 资源与农业 | 第23-25页 |
4.1.3 民族情况 | 第25-26页 |
4.1.4 村庄建设 | 第26-28页 |
4.2 手机与扶贫实地调查分析 | 第28-41页 |
4.2.1 手机用户社会结构特征 | 第29-32页 |
4.2.2 其他媒介及信息关注情况 | 第32-33页 |
4.2.3 手机使用及扶贫情况 | 第33-38页 |
4.2.4 村民对手机获取农业信息的态度 | 第38-41页 |
4.3 深度访谈及调研日记 | 第41-44页 |
4.3.1 深度访谈:李家兄弟对“三农通”的使用态度 | 第41-42页 |
4.3.2 调研日记:村民小组组长李建全的一天 | 第42-44页 |
第5章 手机传播在火石地布朗寨扶贫中的作用与问题 | 第44-52页 |
5.1 手机传播在火石地布朗寨扶贫中的作用 | 第44-48页 |
5.1.1 通畅农业信息传播渠道 | 第44-45页 |
5.1.2 构建农业信息传播平台 | 第45-46页 |
5.1.3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第46-47页 |
5.1.4 改变村民社会生活方式 | 第47-48页 |
5.2 手机传播在火石地布朗寨扶贫中的问题 | 第48-52页 |
5.2.1 缺乏民族政策,推广力度不足 | 第48-49页 |
5.2.2 信息针对不强,脱离民族实际 | 第49-50页 |
5.2.3 传播形式单一,弱化传播效果 | 第50页 |
5.2.4 缺乏参与机制,用户参与性低 | 第50-52页 |
第6章 手机传播在火石地布朗寨扶贫中的对策研究 | 第52-59页 |
6.1 加强民族地区政策支持和引导 | 第52-54页 |
6.1.1 加大资金投入,落实费用补贴 | 第52-53页 |
6.1.2 制定全面计划,持续宣传推广 | 第53-54页 |
6.2 丰富传播内容,打造民族化专属信息 | 第54-55页 |
6.2.1 信息基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 | 第54页 |
6.2.2 充分考虑发扬民族特色 | 第54-55页 |
6.3 构建多样化、立体式的传播渠道 | 第55-57页 |
6.3.1 优化传统功能 | 第55页 |
6.3.2 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 | 第55-57页 |
6.4 注重村民用户体验,增强互动与反馈 | 第57-59页 |
6.4.1 建立完善有效的反馈机制 | 第57页 |
6.4.2 打造“参与式”的互动体验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A 手机传播与少数民族扶贫研究调查问卷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