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类似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页 |
1.2.3 国内高速铁路桩基沉降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3 依托的工程背景 | 第17-20页 |
1.3.1 项目位置区域及道路现状 | 第17-18页 |
1.3.2 既有高铁现状 | 第18-19页 |
1.3.3 主要技术标准 | 第19页 |
1.3.4 项目位置的地质情况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1.1 下穿高铁桥梁方案的选择和优化设计研究 | 第20-21页 |
1.4.1.2 下穿高铁桥梁的影响分析 | 第21页 |
1.4.1.3 影响方案结果的参数的研究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下穿高铁桥梁的方案优化 | 第23-47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常规下穿铁路的方案 | 第23-33页 |
2.2.1 框架体系方案 | 第23-30页 |
2.2.1.1 结构布置 | 第24页 |
2.2.1.2 框架体系的受力特点及适用范围分析 | 第24-28页 |
2.2.1.3 框架桥的施工方式 | 第28-30页 |
2.2.2 U形槽方案 | 第30-33页 |
2.2.2.1 U形槽体系的受力特点及适用范围分析 | 第30-31页 |
2.2.2.2 U形槽的施工方式 | 第31-33页 |
2.3 常规下穿既有普速铁路项目的统计与分析 | 第33-36页 |
2.3.1 结构形式与项目数量的分布统计 | 第33页 |
2.3.2 施工方式与与项目数量的分布统计 | 第33-35页 |
2.3.3 结构形式占比的原因分析 | 第35-36页 |
2.4 传统方案对于下穿高铁的评估 | 第36-37页 |
2.5 优化的下穿方案 | 第37-38页 |
2.5.1 梁桥方式 | 第37页 |
2.5.2 梁桥方式与常规下穿铁路方式的对比 | 第37-38页 |
2.6 梁桥方案的项目应用 | 第38-45页 |
2.6.1 桥梁设计概要 | 第38-41页 |
2.6.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41-42页 |
2.6.3 安全风险评价 | 第42-44页 |
2.6.4 高铁安全监测 | 第44-4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梁桥方案对下穿高铁的影响分析 | 第47-69页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3.2 材料参数 | 第49-54页 |
3.2.1 桥梁结构参数 | 第49页 |
3.2.2 土参数的来源及选取 | 第49-51页 |
3.2.3 建模所需数值的选取 | 第51-53页 |
3.2.4 无实验数据时的土参数选取 | 第53页 |
3.2.5 土体参数取值的注意事项 | 第53-54页 |
3.3 施工工况仿真 | 第54-58页 |
3.3.1 土体模型建立 | 第54页 |
3.3.2 各工况模型建立 | 第54-58页 |
3.4 有限元整体建模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3.4.1 工况二的计算及分析 | 第58-59页 |
3.4.2 工况三的计算及分析 | 第59-60页 |
3.4.3 工况四的计算及分析 | 第60-61页 |
3.4.4 工况五的计算及分析 | 第61-62页 |
3.4.5 工况六的计算及分析 | 第62-63页 |
3.4.6 各工况的计算结果汇总及分析 | 第63-64页 |
3.5 实际监测数据分析 | 第64-66页 |
3.5.1 现场监测布置情况 | 第64页 |
3.5.2 现场监测实测数据 | 第64-66页 |
3.6 结果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梁桥下穿方案的关键参数研究 | 第69-84页 |
4.1 桩径及与桩间距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69-74页 |
4.2 梁体沿地面钢滑槽拖送至不同位置的荷载影响 | 第74-80页 |
4.2.1 30m跨梁在3种不同位置的工况 | 第75-77页 |
4.2.2 30m跨梁在3种不同位置工况的计算结果 | 第77-78页 |
4.2.3 不同跨度的梁体在3种不同位置工况的计算结果 | 第78-80页 |
4.3 地面机械荷载的影响 | 第80-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5.1 结论 | 第84-85页 |
5.2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