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5-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3-25页 |
1.1 产气荚膜梭菌的研究概述 | 第13-20页 |
1.1.1 产气荚膜梭菌简介 | 第13-17页 |
1.1.2 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机理 | 第17-19页 |
1.1.3 产气荚膜梭菌病的传统诊断方法 | 第19-20页 |
1.2 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提取与检测方法的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1.2.1 α 毒素的提取纯化 | 第20-21页 |
1.2.2 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生物活性检测 | 第21-22页 |
1.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5-38页 |
2.1 材料 | 第25-28页 |
2.1.1 菌株及实验动物 | 第25页 |
2.1.2 兔场情况 | 第25页 |
2.1.3 主要试剂材料及溶液配制 | 第25-28页 |
2.1.4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8页 |
2.2 A型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1 标准菌种的复苏 | 第28-29页 |
2.2.2 FTG增菌培养 | 第29页 |
2.2.3 α 毒素的制备 | 第29页 |
2.3 A型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的检测 | 第29-31页 |
2.3.1 Enterotoxaemia ELISA试剂盒检测 α 毒素 | 第29-30页 |
2.3.2 A型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上清LD_(50)毒性测定 | 第30页 |
2.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检测粗提 α 毒素蛋白 | 第30-31页 |
2.4 人工感染家兔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 | 第31-32页 |
2.4.1 腹腔注射 α 毒素感染家兔模型 | 第31-32页 |
2.4.2 肌肉注射 α 毒素感染家兔模型 | 第32页 |
2.5 组织切片的制备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32-33页 |
2.5.1 载玻片及盖玻片的处理 | 第32页 |
2.5.2 石蜡组织切片的制备 | 第32-33页 |
2.5.3 HE染色 | 第33页 |
2.6 小鼠抗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3-35页 |
2.6.1 复苏抗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杂交瘤细胞株 2A11 | 第33页 |
2.6.2 制备 α 毒素单克隆抗体腹水 | 第33页 |
2.6.3 纯化 α 毒素单克隆抗体腹水 | 第33-34页 |
2.6.4 腹水中单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34-35页 |
2.7 单抗 2A11介导免疫酶组化染色方法的优化建立 | 第35-36页 |
2.7.1 组织固定液的选择 | 第35页 |
2.7.2 抗原修复方法的筛选 | 第35页 |
2.7.3 过氧化物酶封闭时间的筛选 | 第35页 |
2.7.4 一抗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35-36页 |
2.7.5 二抗孵育条件的选择 | 第36页 |
2.7.6 显色底物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36页 |
2.7.7 苏木素复染时间的选择 | 第36页 |
2.7.8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判定 | 第36页 |
2.8 特异性实验 | 第36页 |
2.8.1 阳性和阴性对照 | 第36页 |
2.8.2 替代实验 | 第36页 |
2.8.3 对感染其他病原致死兔的组织检测 | 第36页 |
2.9 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36-38页 |
2.9.1 样品采集 | 第36-37页 |
2.9.2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 第37页 |
2.9.3 多重PCR鉴定菌株的毒素型 | 第37-38页 |
2.9.4 免疫组化检测临床疑似兔梭菌性肠炎组织中的 α 毒素 | 第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9页 |
3.1 A型产气荚膜梭菌产毒效果的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3.1.1 Enterotoxaemia ELISA试剂盒检测 α 毒素 | 第38-39页 |
3.1.2 A型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对小鼠LD_(50)的测定 | 第39页 |
3.1.3 A型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的SDS-PAGE结果 | 第39页 |
3.2 人工感染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的家兔临床剖检变化 | 第39-40页 |
3.3 人工感染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的家兔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第40-41页 |
3.4 小鼠抗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1-43页 |
3.4.1 抗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杂交瘤细胞株 2A11的复苏结果 | 第41-42页 |
3.4.2 α 毒素单克隆抗体腹水的纯化及浓度测定 | 第42-43页 |
3.4.3 纯化 α 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效价 | 第43页 |
3.5 免疫组化方法的优化结果 | 第43-44页 |
3.6 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44页 |
3.7 免疫组化法对人工感染家兔各组织器官中 α 毒素的检测结果 | 第44-46页 |
3.8 对临床家兔疑似产气荚膜梭菌病例的检测结果 | 第46-49页 |
3.8.1 分离鉴定结果 | 第46页 |
3.8.2 产气荚膜梭菌多重PCR鉴定结果 | 第46-47页 |
3.8.3 免疫组化检测兔病变组织中的 α 毒素结果 | 第47-49页 |
4 讨论 | 第49-53页 |
4.1 免疫组化方法的优化及其建立 | 第49页 |
4.2 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在人工感染家兔组织中的分布特点 | 第49-50页 |
4.3 临床疑似兔梭菌性肠炎的诊断 | 第50-51页 |
4.4 检测产气荚膜梭菌 α 毒素与兔自然感染梭菌性肠炎的关系 | 第51-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