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16页 |
1.1 长吉图开发的现实背景 | 第12页 |
1.2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模式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2.1 长吉图的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2.2 跨境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2.2.1 区域合作 | 第17页 |
2.2.2 次区域合作 | 第17页 |
2.2.3 跨境经济合作 | 第17-21页 |
2.3 跨境经济合作模式的划分 | 第21-25页 |
2.4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的文献综述 | 第25-27页 |
第3章 国内外跨境经济合作的经验借鉴 | 第27-37页 |
3.1 国外关于跨境经济合作的经验借鉴 | 第27-30页 |
3.1.1 上莱菌河跨境合作区 | 第27-28页 |
3.1.2 北美自由贸易区 | 第28-29页 |
3.1.3 新—柔—廖“增长三角” | 第29-30页 |
3.2 国内关于跨境经济合作的经验借鉴 | 第30-33页 |
3.2.1 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 | 第30-31页 |
3.2.2 中俄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跨境经济合作区 | 第31-32页 |
3.2.3 中哈霍尔果斯跨境经济合作区 | 第32-33页 |
3.3 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传统模式 | 第33-35页 |
3.4 国内外成功经验给长吉图带来的启示 | 第35-37页 |
第4章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 第37-50页 |
4.1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 | 第37-45页 |
4.1.1 经济水平 | 第37页 |
4.1.2 产业结构 | 第37-40页 |
4.1.3 基础设施 | 第40-42页 |
4.1.4 口岸建设 | 第42-44页 |
4.1.5 优惠政策 | 第44-45页 |
4.2 长吉图地区周边国家跨境合作发展现状 | 第45-46页 |
4.2.1 中俄在长吉图地区的合作现状 | 第45页 |
4.2.2 中朝在长吉图地区的合作现状 | 第45-46页 |
4.3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的发展优势分析 | 第46-47页 |
4.3.1 区位条件 | 第46页 |
4.3.2 自然条件 | 第46-47页 |
4.3.3 经济条件 | 第47页 |
4.4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7-50页 |
4.4.1 政治环境 | 第47-48页 |
4.4.2 合作机制 | 第48页 |
4.4.3 发展平台 | 第48-49页 |
4.4.4 产业结构 | 第49页 |
4.4.5 投资环境 | 第49-50页 |
第5章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模式探索 | 第50-61页 |
5.1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 | 第50-52页 |
5.2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的发展路径 | 第52页 |
5.3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的功能定位 | 第52-53页 |
5.4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的发展动力 | 第53-54页 |
5.5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 | 第54-55页 |
5.6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的保障措施 | 第55-56页 |
5.7 长吉图跨境经济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 第56-61页 |
5.7.1 完善合作发展制度,构建政治互信的和平环境 | 第56-58页 |
5.7.2 健全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合作主体间的互动 | 第58-59页 |
5.7.3 完善长吉图跨境区域基础设施、对外通道的建设 | 第59页 |
5.7.4 转变贸易方式,调整贸易结构 | 第59-60页 |
5.7.5 采用“政府+企业”的运行方式,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