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外关于农地流转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关于农地流转的研究 | 第14-17页 |
2 研究设计 | 第17-23页 |
2.1 研究理论 | 第17-18页 |
2.1.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论 | 第17页 |
2.1.2 人口迁移理论 | 第17-18页 |
2.2 理论模型和动力机制 | 第18-20页 |
2.2.1 理论模型 | 第18-19页 |
2.2.2 动力机制 | 第19-20页 |
2.3 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 第20-23页 |
2.3.1 研究地点的选择 | 第20-21页 |
2.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1页 |
2.3.3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3 样本村总体流转意愿的描述与分析 | 第23-37页 |
3.1 样本村的基本情况 | 第23-28页 |
3.1.1 总体概况 | 第23页 |
3.1.2 数据来源 | 第23页 |
3.1.3 相关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 第23-28页 |
3.2 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相关分析 | 第28-37页 |
3.2.1 总体流转意愿的描述 | 第28-29页 |
3.2.2 农户主体基本属性对流转意愿的相关分析 | 第29-31页 |
3.2.3 生产力要素对流转意愿的相关分析 | 第31-33页 |
3.2.4 家庭经济状况对流转意愿的相关分析 | 第33-37页 |
4 L村农地流转的动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37-45页 |
4.1 L村农地流转的动力因素 | 第37-39页 |
4.1.1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37页 |
4.1.2 规模经营下家庭农场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37-39页 |
4.1.3 试点县政府的政策支撑 | 第39页 |
4.2 L村农地流转的现状 | 第39-42页 |
4.2.1 对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政策法规的认知 | 第39-40页 |
4.2.2 农地流转的方式 | 第40页 |
4.2.3 农地流转的用途 | 第40-41页 |
4.2.4 农地流转的期限 | 第41-42页 |
4.2.5 农地流转的原因及模式 | 第42页 |
4.3 L村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4.3.1 流转方式单一、范围受限、操作不规范 | 第42-43页 |
4.3.2 农村社保缺失,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思想强烈 | 第43页 |
4.3.3 农村劳动力在农地流转中处于弱势地位 | 第43页 |
4.3.4 农地流转相关配套服务不完善 | 第43-45页 |
5 思考与展望 | 第45-5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5.2 农地流转的价值取向 | 第45-46页 |
5.2.1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第45-46页 |
5.2.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职业化 | 第46页 |
5.2.3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 第46页 |
5.3 建议 | 第46-53页 |
5.3.1 尊重农村土地流转规律 | 第46-47页 |
5.3.2 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 | 第47-48页 |
5.3.3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保机制 | 第48-49页 |
5.3.4 促进城镇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49-50页 |
5.3.5 提倡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 第50-51页 |
5.3.6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59-65页 |
附录B: 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