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南宋缂丝的绘画性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7-8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7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7-8页 |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8页 |
| 2 南宋缂丝的发展概况 | 第8-14页 |
| 2.1 缂丝艺术概况 | 第8-11页 |
| 2.1.1 缂丝的源流与发展 | 第9-10页 |
| 2.1.2 缂丝的工艺特征 | 第10-11页 |
| 2.2 南宋缂丝的历史背景及艺术衍变 | 第11-14页 |
| 2.2.1 宋代院体画的繁盛 | 第11-13页 |
| 2.2.2 南宋缂丝的绘画性转变 | 第13-14页 |
| 3 南宋缂丝与北宋院体画的绘画性联系 | 第14-28页 |
| 3.1 南宋缂丝与北宋院体画艺术构思的比较研究 | 第14-18页 |
| 3.1.1 构图与色彩 | 第15-17页 |
| 3.1.2 题材与内容 | 第17-18页 |
| 3.2 南宋缂丝与北宋院体画风格样式的比较研究 | 第18-20页 |
| 3.2.1 工致细密的表现形式 | 第19页 |
| 3.2.2 古澹清雅的表现形式 | 第19-20页 |
| 3.3 南宋缂丝与宋代院体画融合的典范 | 第20-28页 |
| 3.3.1“意趣”写真的朱克柔 | 第21-24页 |
| 3.3.2“诗境”传达的沈子蕃 | 第24-28页 |
| 4 南宋缂丝绘画性的历史意义 | 第28-31页 |
| 4.1 宋代院体画风格的南宋缂丝的消失 | 第28-29页 |
| 4.2 南宋缂丝的绘画性对现当代工艺美术的启示 | 第29-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34页 |
| 参展及获奖情况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附录 毕业创作照片 | 第36-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