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5页 |
1.1 多金属氧酸盐的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1.1.1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 | 第9页 |
1.1.2 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方法 | 第9-10页 |
1.2 杂多蓝的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1.2.1 杂多蓝概述 | 第10页 |
1.2.2 杂多蓝的合成方法 | 第10页 |
1.2.3 杂多蓝的合成进展 | 第10-16页 |
1.3 金属有机框架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金属有机框架的概述 | 第16-17页 |
1.3.2 基于HKUST-1的金属有机框架的发展概况 | 第17-19页 |
1.4 基于多酸-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4.1 基于多酸-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分类 | 第19-20页 |
1.4.2 基于多酸-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 第20-24页 |
1.5 选题依据及目的 | 第24页 |
1.6 实验试剂和分析仪器 | 第24-25页 |
1.6.1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1.6.2 测试仪器 | 第24-25页 |
第二章 Keggin型单电子还原杂多蓝-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第25-35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化合物1的合成 | 第25-26页 |
2.3 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 | 第26-29页 |
2.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第26-28页 |
2.3.2 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 | 第28-29页 |
2.4 还原电子数的确定和表征 | 第29-31页 |
2.4.1 氧化还原滴定 | 第29页 |
2.4.2 固体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 第29-30页 |
2.4.3 磁性研究 | 第30-31页 |
2.5 表征及性质测试 | 第31-34页 |
2.5.1 红外光谱 | 第31页 |
2.5.2 X-射线粉末衍射(PXRD) | 第31-32页 |
2.5.3 热重分析 | 第32页 |
2.5.4 质子传导性能 | 第32-33页 |
2.5.5 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质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Keggin型两电子还原杂多蓝-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第35-4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35-36页 |
3.3 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 | 第36-39页 |
3.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第36-38页 |
3.3.2 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 | 第38-39页 |
3.4 还原电子数的确定和表征 | 第39-41页 |
3.4.1 氧化还原滴定 | 第39页 |
3.4.2 固体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 第39-40页 |
3.4.3 磁性研究 | 第40-41页 |
3.5 表征及性质测试 | 第41-44页 |
3.5.1 红外光谱 | 第41页 |
3.5.2 X-射线粉末衍射(PXRD) | 第41-42页 |
3.5.3 热重分析 | 第42-43页 |
3.5.4 气体传感性能 | 第43页 |
3.5.5 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质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混合价态的钒氧簇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第45-58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化合物3和4的合成 | 第45-46页 |
4.3 晶体结构 | 第46-51页 |
4.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第46-50页 |
4.3.2 化合物3和4的晶体结构 | 第50-51页 |
4.4 表征及性质测试 | 第51-57页 |
4.4.1 红外光谱 | 第51-52页 |
4.4.2 X-射线粉末衍射(PXRD) | 第52页 |
4.4.3 热重分析 | 第52-53页 |
4.4.4 磁性研究 | 第53-55页 |
4.4.5 固体能带测定 | 第55页 |
4.4.6 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质 | 第55-57页 |
4.4.7 光催化降解染料 | 第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