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6页 |
| 1 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2 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 第13-14页 |
| 2.1 毒性反应 | 第13-14页 |
| 2.2 变态反应 | 第14页 |
| 2.3 二重感染 | 第14页 |
| 3 我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 | 第14-15页 |
| 4 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调查分析 | 第16页 |
| 2 总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16页 |
| 2.1 年龄和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第16页 |
| 2.2 原发病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第16页 |
| 2.3 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第16页 |
| 2.4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第16页 |
| 3 用药合理性分析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 1 资料来源 | 第17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8-48页 |
| 1 青霉素类 | 第18-25页 |
| 1.1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 | 第18-20页 |
| 1.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 | 第20-21页 |
| 1.3 青霉素不良反应 | 第21-22页 |
| 1.4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 | 第22-23页 |
| 1.5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 第23-25页 |
| 2 头孢菌素类 | 第25-34页 |
| 2.1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 | 第25-26页 |
| 2.2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 第26-27页 |
| 2.3 头孢吡肟不良反应 | 第27-29页 |
| 2.4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 | 第29-30页 |
| 2.5 头孢他啶不良反应 | 第30-31页 |
| 2.6 头孢地嗪钠不良反应 | 第31-32页 |
| 2.7 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 | 第32-33页 |
| 2.8 头孢替安不良反应 | 第33-34页 |
| 3 喹诺酮类 | 第34-37页 |
| 3.1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 | 第34-35页 |
| 3.2 环丙沙星不良反应 | 第35-36页 |
| 3.3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 | 第36-37页 |
| 4 硝基咪唑类 | 第37-41页 |
| 4.1 奥硝唑不良反应 | 第38-39页 |
| 4.2 甲硝唑不良反应 | 第39-40页 |
| 4.3 替硝唑不良反应 | 第40-41页 |
| 5 大环内酯类 | 第41-42页 |
| 5.1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 第41-42页 |
| 6 碳青酶烯类 | 第42-43页 |
| 6.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良反应 | 第42-43页 |
| 7 糖肽类 | 第43-45页 |
| 7.1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 | 第44-45页 |
| 8 氨基糖苷类 | 第45-46页 |
| 8.1 庆大霉素不良反应 | 第45-46页 |
| 9 单环β —内酰胺类 | 第46-48页 |
| 9.1 氨曲南不良反应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48-59页 |
| 1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 第48-51页 |
| 1.1 变态反应 | 第48-49页 |
| 1.2 神经系统毒性 | 第49-51页 |
| 1.3 双硫仑样反应 | 第51页 |
| 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51-59页 |
| 2.1 年龄、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第51-53页 |
| 2.2 原发病及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第53-54页 |
| 2.3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第54-5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1页 |
| 附录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81-82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