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4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醇催化选择性氧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均相催化选择性氧化 | 第14-15页 |
1.2.2 多相催化选择性氧化 | 第15-20页 |
1.3 负载型铜催化剂在醇气相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1.3.1 Cu催化剂的活性位 | 第21页 |
1.3.2 Cu催化剂的种类 | 第21-23页 |
1.4 双金属催化剂在醇气相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1.4.1 双金属催化剂的类型 | 第23-24页 |
1.4.2 双金属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 第24页 |
1.4.3 双金属催化剂的种类 | 第24-26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4-41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34-35页 |
2.2 催化剂制备 | 第35-36页 |
2.2.1 分子筛SBA-15的制备 | 第35-36页 |
2.2.2 催化剂AuCu/SBA-15的制备 | 第36页 |
2.2.3 催化剂AuCu/SiC、AgCu/SiC和PdCu/SiC的制备 | 第36页 |
2.3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与分析 | 第36-37页 |
2.4 催化剂表征 | 第37-39页 |
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7页 |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7-38页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8页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8页 |
2.4.5 程序升温脱附(O_2-TPD) | 第38页 |
2.4.6 低温氮气物理吸附(BET) | 第38-39页 |
2.5 醇转化率和醛酮选择性计算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铜双金属催化剂在气相苯甲醇氧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 第41-62页 |
3.1 前言 | 第41-42页 |
3.2 载体的选择 | 第42-46页 |
3.2.1 活性比较 | 第42-44页 |
3.2.2 稳定性比较 | 第44-45页 |
3.2.3 热重分析 | 第45-46页 |
3.3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考察 | 第46-48页 |
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 不同单金属和双金属催化剂的低温催化活性比较 | 第49-50页 |
3.6 催化剂表征 | 第50-57页 |
3.6.1 催化剂AuCu/SBA-15的表征 | 第51-52页 |
3.6.2 催化剂AuCu/SiC的表征 | 第52-55页 |
3.6.3 催化剂PdCu/SiC的表征 | 第55页 |
3.6.4 催化剂AgCu/SiC的表征 | 第55-57页 |
3.7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第四章 AgCu/SiC在气相醇氧化反应中的低温高活性催化性能研究 | 第62-84页 |
4.1 前言 | 第62-63页 |
4.2 催化剂反应因素的影响 | 第63-67页 |
4.2.1 金属负载量 | 第63-64页 |
4.2.2 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64-67页 |
4.3 催化剂稳定性 | 第67-68页 |
4.4 对其他醇的催化活性 | 第68-69页 |
4.5 催化剂的导热性能 | 第69-70页 |
4.6 催化剂活性比较 | 第70-72页 |
4.7 活性物种及失活原因讨论 | 第72-78页 |
4.7.1 XRD表征 | 第72-74页 |
4.7.2 XPS表表征 | 第74-75页 |
4.7.3 TEM和BET表征 | 第75-77页 |
4.7.4 Ag的作用 | 第77-78页 |
4.8 Ag和Cu_2O的协同作用及反应机理 | 第78-80页 |
4.9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