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铁路货车载荷谱研究发展及疲劳可靠性评估 | 第15-17页 |
1.3.1 铁路货车载荷谱 | 第15-16页 |
1.3.2 铁路货车疲劳试验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2 C80货车动应力实测与数据处理 | 第20-34页 |
2.1 C80车体结构分析 | 第20-23页 |
2.2 车体应力测点布置 | 第23-25页 |
2.3 试验设备和动态数据采集 | 第25-30页 |
2.3.1 试验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3.2 测力传感器选取与标定 | 第26-28页 |
2.3.3 载荷识别 | 第28-30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0-32页 |
2.4.1 传感器数据处理流程 | 第30-31页 |
2.4.2 应变片数据处理流程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线路划分与载荷-时间历程数据分析 | 第34-48页 |
3.1 试验目的 | 第34页 |
3.2 试验内容 | 第34-37页 |
3.2.1 试验线路 | 第34-35页 |
3.2.2 试验编组 | 第35-37页 |
3.3 不同线路状况划分 | 第37-43页 |
3.3.1 线路选择与划分 | 第37-40页 |
3.3.2 线路工况分析 | 第40-43页 |
3.4 线路状况与实测数据的对应 | 第43-45页 |
3.4.1 获取不同线路载荷-时间历程的目的 | 第43页 |
3.4.2 获取每段线路对应载荷-时间历程数据的方法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4 载荷谱编制与损伤计算 | 第48-68页 |
4.1 载荷谱编制 | 第48-57页 |
4.1.1 雨流计数法 | 第48-50页 |
4.1.2 一维谱编制 | 第50-51页 |
4.1.3 车体四种载荷工况下载荷谱编制 | 第51-57页 |
4.2 车体关键部位损伤分析 | 第57-66页 |
4.2.1 损伤计算公式 | 第57-59页 |
4.2.2 车体关键部位选择 | 第59-60页 |
4.2.3 车体关键部位损伤累积与分析 | 第60-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线路状况对不同载荷疲劳损伤影响 | 第68-88页 |
5.1 线路状况对扭转载荷损伤影响 | 第68-73页 |
5.1.1 受扭转载荷车作用车体损伤较大处对应线路状况 | 第68-69页 |
5.1.2 坡度对扭转载荷损伤影响 | 第69-72页 |
5.1.3 转弯半径对扭转载荷损伤影响 | 第72-73页 |
5.2 线路状况对纵向载荷损伤影响 | 第73-77页 |
5.2.1 受纵向载荷作用车体损伤较大处对应线路状况 | 第73-74页 |
5.2.2 坡度对纵向载荷损伤影响 | 第74-76页 |
5.2.3 转弯半径对纵向载荷损伤影响 | 第76-77页 |
5.3 线路状况对垂向载荷损伤影响 | 第77-84页 |
5.3.1 受垂向载荷作用车体损伤较大处对应线路状况 | 第78-79页 |
5.3.2 坡度对垂向载荷损伤影响 | 第79-81页 |
5.3.3 转弯半径对垂向载荷损伤影响 | 第81-82页 |
5.3.4 装煤工况对垂向载荷影响 | 第82-84页 |
5.4 线路状况对侧滚载荷损伤影响 | 第84-87页 |
5.4.1 受侧滚载荷作用车体损伤较大处对应线路状况 | 第84-85页 |
5.4.2 弯道方向对侧滚载荷损伤影响 | 第85-86页 |
5.4.3 转弯半径对侧滚载荷损伤影响 | 第86-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8-92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88-89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附录A | 第94-104页 |
附录B | 第104-114页 |
附录C | 第114-124页 |
附录D | 第124-13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4-13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