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 1.1 引言 | 第12页 |
| 1.2 光系统PSⅡ与自然界光合作用 | 第12-14页 |
| 1.2.1 光系统PSⅡ以及释氧复合体(OEC) | 第12-13页 |
| 1.2.2 自然界光合作用 | 第13页 |
| 1.2.3 人工模拟光合作用 | 第13-14页 |
| 1.3 水氧化反应 | 第14-15页 |
| 1.4 分子水氧化反应催化剂 | 第15-25页 |
| 1.4.1 贵金属水氧化催化剂 | 第15-22页 |
| 1.4.2 非贵金属水氧化催化剂 | 第22-24页 |
| 1.4.3 分子水平水氧化反应机理 | 第24-25页 |
| 1.5 水氧化反应催化体系 | 第25-28页 |
| 1.5.1 化学催化体系 | 第25-26页 |
| 1.5.2 电化学催化体系 | 第26-27页 |
| 1.5.3 光催化体系 | 第27-28页 |
| 1.6 异核配合物 | 第28-29页 |
| 1.7 本论文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双核钌配合物化学催化水氧化性能的研究 | 第31-49页 |
| 2.1 引言 | 第31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 2.2.1 主要合成原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 2.2.2 配合物(1)的合成 | 第32-33页 |
| 2.3 配合物(1)的表征 | 第33页 |
| 2.3.1 紫外光谱性质的测试 | 第33页 |
| 2.3.2 核磁共振光谱的测定 | 第33页 |
| 2.4 化学催化水氧化 | 第33-34页 |
| 2.4.1 化学催化的实验条件 | 第33-34页 |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4-47页 |
| 2.5.1 紫外谱图 | 第34-35页 |
| 2.5.2 核磁共振谱图 | 第35页 |
| 2.5.3 化学催化水氧化的结果与讨论 | 第35-47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负载到碳钠米管电极表面上的双核钌配合物的电催化水氧化反应 | 第49-66页 |
| 3.1 引言 | 第49页 |
| 3.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9-51页 |
| 3.2.1 实验仪器 | 第49-50页 |
| 3.2.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50-51页 |
| 3.3 双核钌配合物在均相体系中的电化学催化活性 | 第51-52页 |
| 3.3.1 电化学测定条件 | 第51页 |
| 3.3.2 电化学催化产氧测定条件 | 第51页 |
| 3.3.3 法拉第效率测试 | 第51-52页 |
| 3.4 双核钌配合物负载在多壁碳纳米管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催化活性 | 第52-53页 |
| 3.4.1 MWNCTs/ITO复合电极的制备 | 第52页 |
| 3.4.2 Sample/MWNCTs/ITO复合电极的制备 | 第52页 |
| 3.4.3 电化学测试 | 第52-53页 |
| 3.4.4 分析测试 | 第53页 |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 3.5.1 均相体系中电化学催化 | 第53-57页 |
| 3.5.2 负载于ITO导电玻璃上的电化学催化 | 第57-64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钌铁异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6-82页 |
| 4.1 引言 | 第66页 |
| 4.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66-67页 |
| 4.2.1 实验仪器 | 第66页 |
| 4.2.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66-67页 |
| 4.3 实验部分 | 第67-71页 |
| 4.3.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67-71页 |
| 4.4 核磁共振、高效液质和紫外光谱的测试 | 第71-72页 |
| 4.4.1 配合物(2)和配合物(3)的结构表征 | 第71页 |
| 4.4.2 配合物(6)、(7)、(8)和(9)的结构表征 | 第71-72页 |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72-81页 |
| 4.5.1 配合物(2)和(3)的结果与讨论 | 第72-75页 |
| 4.5.2 配合物(6)、(7)、(8)和(9)的结果与讨论 | 第75-81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3页 |
| 5.1 结论 | 第82页 |
| 5.2 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