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0页 |
1.1 马铃薯 | 第12-13页 |
1.1.1 中国马铃薯生产概况 | 第12-13页 |
1.1.2 马铃薯种质资源 | 第13页 |
1.2 马铃薯晚疫病菌 | 第13-17页 |
1.2.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危害 | 第13-14页 |
1.2.2 致病疫霉 | 第14-15页 |
1.2.3 致病疫霉的小种多样性 | 第15-16页 |
1.2.4 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 第16-17页 |
1.3 马铃薯晚疫病抗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1 垂直抗性 | 第17-18页 |
1.3.2 水平抗性 | 第18-19页 |
1.3.3 病程相关蛋白 | 第19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晚疫病广谱抗性马铃薯资源的筛选 | 第20-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1.1 材料 | 第20-22页 |
1.1.1 样品来源及保存 | 第20页 |
1.1.2 供试菌种 | 第20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1.1.4 培养基 | 第21-22页 |
1.1.5 试剂及配置 | 第22页 |
1.2 方法 | 第22-24页 |
1.2.1 组培苗的培养 | 第23页 |
1.2.2 晚疫病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3页 |
1.2.3 离体叶片接种法对晚疫病抗性评价 | 第23页 |
1.2.4 抗病品种复筛 | 第23页 |
1.2.5 品种抗病性验证 | 第23-24页 |
1.2.6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2.1 马铃薯离体叶片接种法对晚疫病抗性评价结果 | 第24-26页 |
2.2 抗病品种复筛结果 | 第26-27页 |
2.3 品种抗病性验证结果 | 第27-29页 |
2.3.1 实生苗活体接种鉴定结果 | 第27页 |
2.3.2 组培苗活体接种鉴定结果 | 第27-2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抗性材料电镜观察 | 第30-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1.1 材料 | 第30-31页 |
1.1.1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1.1.2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30页 |
1.1.3 培养基 | 第30-31页 |
1.2 方法 | 第31页 |
1.2.1 试验材料培养 | 第31页 |
1.2.2 叶片表面蜡质层和气孔密度观察 | 第31页 |
1.2.3 孢子入侵情况比较 | 第31页 |
1.2.4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2.1 叶片表面蜡质层和气孔密度观察结果 | 第31-32页 |
2.2 扫描电镜观察孢子入侵结果 | 第32-3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抗性材料晚疫病菌入侵观察 | 第34-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1.1 材料 | 第35页 |
1.1.1 供试材料 | 第35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1.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35页 |
1.1.4 培养基 | 第35页 |
1.2 方法 | 第35-36页 |
1.2.1 试验材料培养 | 第35页 |
1.2.2 脱色液的比较 | 第35-36页 |
1.2.3 SolophenylFlavine 7GFE染色液浓度和染色时间的效果比较 | 第36页 |
1.2.4 侵入过程的荧光染色观察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2.1 脱色液效果的比较 | 第36-37页 |
2.2 染料SolophenylFlavine 7GFE染色适宜浓度和时间的比较 | 第37-39页 |
2.3 侵入过程的荧光显微观察 | 第39-4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2-45页 |
3.1 马铃薯晚疫病菌侵染的Solophenyl Flavine荧光染色方法 | 第42-44页 |
3.2 抗性材料晚疫病菌入侵荧光观察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分子抗病机理初探 | 第45-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0页 |
1.1 材料 | 第45-46页 |
1.1.1 供试材料 | 第45页 |
1.1.2 培养基 | 第45页 |
1.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5-46页 |
1.2 方法 | 第46-50页 |
1.2.1 试验材料培养 | 第46页 |
1.2.2 引物设计 | 第46页 |
1.2.3 总RNA的提取 | 第46-48页 |
1.2.4 RT-PCR | 第48-49页 |
1.2.5 qPCR抗性基因表达检测 | 第49-50页 |
1.2.6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2.1 总RNA浓度和质量检测 | 第50-51页 |
2.2 qPCR抗性基因表达检测结果 | 第51-55页 |
2.2.1 模板浓度梯度qPCR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2.2.2 抗性基因表达检测结果 | 第52-5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3.1 植物总RNA的提取 | 第55页 |
3.2 抗病相关基因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第57-60页 |
1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2 创新点 | 第58页 |
3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