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第一章 中国当代“戏改”进程中的十七年“戏改” | 第22-36页 |
第一节 中国当代“戏改”的阶段划分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十七年“戏改”与延安“戏改”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十七年“戏改”的过程描述 | 第25-30页 |
第四节 文革“戏改”再审视 | 第30-31页 |
第五节 新时期以来“戏改”的状态及其趋向 | 第31-36页 |
第二章 国家话语的裂痕——十七年“戏改”的“剧本改编” | 第36-128页 |
第一节 人民性与民间性的置换 | 第37-61页 |
第二节 阶级、民族与个人:历史戏的选定与改编 | 第61-76页 |
第三节 反封建、个性解放与阶级对抗:家庭戏的择取与改编 | 第76-108页 |
第四节 革命国家角色的徘徊:“鬼戏”的审定与改写 | 第108-125页 |
附件 | 第125-128页 |
第三章 从“戏曲”到“戏剧艺术”——十七年“戏改”的形式改造与观念再造 | 第128-186页 |
第一节 从戏班到剧团:“新组织”决定“新形式” | 第128-144页 |
第二节 空间再造与戏曲表演决裂:舞台美术强化助推形式改造 | 第144-158页 |
第三节 戏曲的重造:“演戏”到“演人物”的转向 | 第158-186页 |
第四章 十七年“戏改”与福建地方戏剧种塑造 | 第186-278页 |
第一节 革命国家大叙事规训余绪——福建地方戏剧种改革 | 第186-205页 |
第二节 “新生活”与“新戏曲”:福建地方戏现代戏创作路径 | 第205-225页 |
第三节 梨园戏的抢救:新文艺的介入和旧传统的新生 | 第225-243页 |
第四节 革命与民间:“丑行”与“丑旦戏”改造及高甲戏剧种重塑 | 第243-263页 |
第五节 革命话语召唤下的底层艺术:闽南木偶戏题材限定与艺术转向 | 第263-278页 |
第五章 “新宠”岂是旧时“角”——十七年“戏改”中“人的改造” | 第278-330页 |
第一节 “身份认同”与“国家承诺”助推思想改造 | 第278-295页 |
第二节 教育与合作:新文艺工作者与旧艺人的相互学习 | 第295-312页 |
第三节 革命意识形态无法清除的残余:“团带班”与“戏校教育” | 第312-330页 |
第六章 政治的“召唤”:十七年“戏改”中福建城乡戏曲市场变迁 | 第330-400页 |
第一节 革命意识形态下的戏曲市场主体:新剧团与新的利益格局 | 第331-354页 |
第二节 市场与民间的活力:思想要求、艺术规约的推行与消解 | 第354-373页 |
第三节 政治需求取代社会功能:古装戏的“消沉”与现代戏的“繁荣” | 第373-390页 |
附件 | 第390-400页 |
结语 | 第400-404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20页 |
科研成果 | 第420-422页 |
致谢 | 第422-424页 |
个人简历 | 第424-4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