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引导网络舆论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背景意义 | 第11-12页 |
1. 移动互联网带来舆论新态势 | 第11页 |
2. 新态势下政府对舆论引导乏力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三)方法及基本路线 | 第15-17页 |
1. 研究方法创新点 | 第15页 |
2. 研究基本路线 | 第15-17页 |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 | 第17-24页 |
(一)移动互联网使网络舆论全面繁盛 | 第17-19页 |
1. 固定端网络时代的网络舆论发展 | 第17-18页 |
2. 移动互联网加速网络舆论全面繁盛 | 第18-19页 |
(二)移动互联网使网络舆论参与人群更加广泛 | 第19-21页 |
1. 年龄分布趋于广泛 | 第19-20页 |
2. 平均学历结构趋于合理 | 第20-21页 |
3. 手机用户更加关注网络资讯 | 第21页 |
(三)移动互联网改变网络舆论传播形态 | 第21-22页 |
1. 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 | 第21页 |
2. 强互动传播 | 第21-22页 |
3. 病毒性扩散 | 第22页 |
4. 时刻处于动态变化 | 第22页 |
(四)移动互联网更容易产生情绪舆论 | 第22-24页 |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引导网络舆论面临的困难 | 第24-31页 |
(一)网络舆论环境问题 | 第24-27页 |
1. 舆论主体问题 | 第24-26页 |
2. 网络舆论中存在多种不良行为 | 第26页 |
3. 网络舆论中批判苛责性言论过多 | 第26页 |
4. 境外势力侵入网络舆论制造威胁 | 第26-27页 |
(二)传统舆论引导方式效果弱化 | 第27-28页 |
1. “议程设置”式舆论引导效果削弱 | 第27-28页 |
2. “把关人”功能弱化降低舆论传播环节引导效能 | 第28页 |
(三)政府引导存在问题 | 第28-31页 |
1. 法律法规不健全,道德建设缺位 | 第28-29页 |
2. 部门多、不协调、反应慢 | 第29页 |
3. 专业素质人员匮乏 | 第29-30页 |
4. “报喜不报忧”损伤公信力 | 第30-31页 |
三、新形势下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 第31-38页 |
(一)引导原则 | 第31-32页 |
1. 疏导为主 | 第31页 |
2. 快速反应 | 第31-32页 |
3. 公开合法 | 第32页 |
(二)法制保障 | 第32-34页 |
1. 专项立法 | 第32-33页 |
2. 行业立规 | 第33-34页 |
(三)完善改革舆论引导机制 | 第34-35页 |
1. 设立专门机构 | 第34页 |
2. 完善舆情监测和预警 | 第34页 |
3. 做好应对突发舆情的应急预案 | 第34-35页 |
(四)加快传统媒体融合和政务新媒体建设 | 第35-36页 |
1.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 | 第35页 |
2. 加快政务新媒体建设 | 第35-36页 |
(五)培育意见领袖 | 第36-38页 |
总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个人简历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