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镍—锰基尖晶石型正极材料的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引言第12页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介第12-16页
     ·锂离子电池的产生与发展第12-13页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第13-14页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第14-15页
     ·锂离子电池的优点与缺点第15-16页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第16-21页
     ·层状正极材料第17-19页
     ·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第19-20页
     ·尖晶石材料第20-21页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第21-25页
     ·LiNi_(0.5)Mn_(1.5)O_4概述第21-22页
     ·LiNi_(0.5)Mn_(1.5)O_4的合成方法第22-24页
     ·LiNi_(0.5)Mn_(1.5)O_4的改性方法第24-25页
       ·离子掺杂第24页
       ·表面包覆第24-25页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第26-32页
   ·实验药品第26-27页
   ·实验主要仪器第27-28页
   ·材料表征方法第28-32页
     ·X射线衍射技术第28页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第28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第28页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8-32页
       ·电池组装第28-29页
       ·电化学表征手段第29-32页
第三章 合成方法对LiNi_(0.5)Mn_(1.5)O_4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2-58页
   ·引言第32页
   ·固相法第32-38页
     ·合成方法第32-33页
     ·后处理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第33-37页
       ·回火与淬火对材料的影响第33-35页
       ·回火时间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第35-37页
     ·固相法小结第37-38页
   ·溶胶凝胶法第38-49页
     ·合成方法第38页
     ·不同配体对材料的影响第38-43页
     ·模板剂辅助的溶胶凝胶法第43-49页
       ·模板剂是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材料的表征第43-46页
       ·模板剂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材料的表征第46-48页
       ·模板剂是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材料的表征第48-49页
     ·溶胶凝胶法小结第49页
   ·有机共沉淀方法第49-56页
     ·合成方法第49页
     ·方法优化第49-53页
     ·高温烧结时间对材料的影响第53页
     ·模板剂辅助的有机共沉淀方法第53-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尖晶石型正极材料的掺杂改性研究第58-70页
   ·前言第58页
   ·F离子掺杂第58-60页
     ·材料的合成第58页
     ·材料的表征第58-60页
   ·Cr、F共同掺杂第60-64页
     ·材料的合成第60-61页
     ·材料的表征第61-64页
   ·La、F共同掺杂第64-67页
     ·材料的合成第64页
     ·材料的表征第64-67页
   ·Co、Fe、Cl共同掺杂第67-68页
     ·材料的合成第67页
     ·材料的表征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尖晶石型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第70-75页
   ·前言第70页
   ·LiV_3O_8包覆LiNi_(0.5)Mn_(1.5)O_4第70-72页
     ·材料的合成第70页
     ·材料的表征第70-72页
   ·Al_2O_3包覆LiNi_(0.5)Mn_(1.5)O_4第72-74页
     ·材料的合成第72页
     ·材料的表征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镍锰尖晶石材料的掺杂包覆协同改性第75-78页
   ·引言第75页
   ·Al_2O_3包覆LiNi_(0.49)Mn_(1.49)La_(0.02)O_(3.92)F_(0.08)第75-76页
     ·材料的合成第75页
     ·材料的表征第75-76页
   ·Al_2O_3包覆LiNi_(0.46)Mn_(1.46)Co_(0.04)Fe_(0.04)O_(3.92)Cl_(0.08)第76-77页
     ·材料的合成第76-77页
     ·材料的表征第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七章 全电池研究第78-81页
   ·引言第78页
   ·电池的组装第78-79页
   ·材料的表征第79-81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致谢第88-90页
附录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储能系统的虚拟同步发电机研究
下一篇:家用冷藏设备原型开发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