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苏于沛生平及诗集版本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第一章 苏于沛生平及交游考 | 第15-32页 |
第一节 苏于沛生卒年代及生平行事考 | 第15-24页 |
1. 苏于沛生卒年代考 | 第15-18页 |
·避讳 | 第16-17页 |
·诗文 | 第17-18页 |
2. 苏于沛生平行事考 | 第18-22页 |
·生年、地点 | 第18页 |
·弱冠、求教 | 第18页 |
·嘉庆拔贡 | 第18-19页 |
·南游经历 | 第19页 |
·台山献赋、名士偕应 | 第19-20页 |
·北游经历 | 第20页 |
·辗转为官、和诗付梓 | 第20-22页 |
·隐逸、丁忧 | 第22页 |
·去世时间、地点 | 第22页 |
3. 苏于沛家人考 | 第22-24页 |
第二节 苏于沛交游考略 | 第24-32页 |
1. 交游范围 | 第24页 |
2. 诗文内容 | 第24-28页 |
·邀约出游 | 第25-26页 |
·雅集宴会 | 第26页 |
·品评佳作 | 第26-27页 |
·寄赠送别 | 第27-28页 |
3. 交游名宦 | 第28-30页 |
·名师前辈——黄钺 | 第28-29页 |
·同辈文人——杨百帆 | 第29-30页 |
4. 交游影响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苏于沛诗集考述 | 第32-79页 |
第一节 写本考 | 第32-64页 |
1. 《南北游稿》 | 第32-35页 |
·成书年代考 | 第33-34页 |
·南北游历考 | 第34-35页 |
2. 《蒲坂诗稿》 | 第35-55页 |
·稿本由来 | 第36-37页 |
·校勘 | 第37-40页 |
·成书年代考 | 第40-41页 |
·县志记载缺漏 | 第41-42页 |
·评点考 | 第42-55页 |
·与《总目》比较差异考 | 第55页 |
3. 《赐绮堂诗摘存》二卷 | 第55-64页 |
·序言考 | 第55-57页 |
·内容考 | 第57-62页 |
·评点考 | 第62-63页 |
·与《总目》比较差异考 | 第63-64页 |
4. 其他抄本 | 第64页 |
第二节 刻本《赐绮堂诗集》四卷考 | 第64-79页 |
1. 序跋文考 | 第65-70页 |
·序文考 | 第65-68页 |
·跋文考 | 第68-70页 |
2. 刊刻年代考 | 第70页 |
3. 内容考 | 第70-77页 |
·内容辨析 | 第71-72页 |
·诗歌分类 | 第72-77页 |
4. 特色评价 | 第77-79页 |
·诗集特色 | 第77-78页 |
·诗文评价 | 第78-79页 |
第三章 诗集版本比较研究 | 第79-111页 |
第一节 版本系统研究 | 第79-81页 |
1. 现存诗集版本概况 | 第79-80页 |
2. 系统比较 | 第80-81页 |
第二节 版本内容比较 | 第81-111页 |
1. 具体内容比较 | 第81-108页 |
·《赐绮堂诗集》正集上卷与抄本之差异 | 第81-93页 |
·《赐绮堂诗集》正集下卷与抄本之差异 | 第93-108页 |
·《赐绮堂诗集》续集与抄本之差异 | 第108页 |
2. 差异现象 | 第108-109页 |
3. 致异原因 | 第109-111页 |
·避讳 | 第109页 |
·排版失误 | 第109页 |
·异体字 | 第109-110页 |
·出于对语言、艺术的考虑 | 第110页 |
·节选 | 第110-111页 |
结语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16-117页 |
承诺书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