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充电串联型电压暂变补偿装置动态设计及其高精度数字化实现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电压质量简介 | 第9-13页 |
·电能质量国家标准简介 | 第9-10页 |
·电压质量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 第10页 |
·电压暂变的抑制措施 | 第10-13页 |
·串联型电压暂变补偿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主电路拓扑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课题组历届研究人员及其成果介绍 | 第20页 |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0-23页 |
2 控制系统的连续域设计 | 第23-39页 |
·实验条件和自充电控制策略介绍 | 第23-25页 |
·实验条件介绍 | 第23页 |
·自充电控制策略介绍 | 第23-25页 |
·补偿装置电路分析 | 第25-27页 |
·集总拓扑分析 | 第25-26页 |
·自充电能力分析 | 第26-27页 |
·频率响应分析 | 第27页 |
·补偿装置闭环系统设计 | 第27-37页 |
·补偿装置闭环控制系统介绍 | 第27-28页 |
·负载电压跟踪环的典型I型系统设计 | 第28-30页 |
·负载电压跟踪环设计成典型I型系统存在问题 | 第30-32页 |
·准IR调节器及其设计方法 | 第32-34页 |
·负载电压跟踪环的闭环系统重新设计 | 第34-35页 |
·自耦变压器输出端滤波电容设计 | 第35-36页 |
·母线电压幅值对称环与母线电压幅值恒定环设计介绍 | 第36-37页 |
·本章小节 | 第37-39页 |
3 控制系统的离散域设计 | 第39-43页 |
·采样时间的选择 | 第39页 |
·连续域调节器离散化 | 第39-40页 |
·差分方程定标位数的确定 | 第40-42页 |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4 系统数字化实现 | 第43-55页 |
·控制芯片的选择 | 第43页 |
·STM32F103VBT6资源的配置 | 第43-45页 |
·控制系统数字化程序设计 | 第45-48页 |
·主程序设计 | 第45-46页 |
·TIM1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第46页 |
·DMA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第46页 |
·TIM2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第46-47页 |
·TIM3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第47-48页 |
·补偿装置稳定启动程序设计 | 第48-50页 |
·高精度控制程序设计 | 第50-52页 |
·快速滑动平均滤波算法 | 第52-53页 |
·本章小节 | 第53-55页 |
5 仿真及实验研究 | 第55-66页 |
·仿真与实验平台简介 | 第55-57页 |
·仿真研究 | 第57-63页 |
·典型I型系统和准IR调节器控制效果对比仿真 | 第57-61页 |
·离散域仿真 | 第61-63页 |
·实验研究 | 第63-65页 |
·补偿装置稳定启动实验 | 第63-64页 |
·自充电串联型电压暂变补偿装置实验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总结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