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河矿易自燃煤层开采火灾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研究方案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矿井概况 | 第14-18页 |
·矿井位置、范围与生产规模 | 第14页 |
·含煤地层及煤质 | 第14-15页 |
·煤系地层 | 第14-15页 |
·可采煤层煤质及特征 | 第15页 |
·开拓布局及采煤工作面布置 | 第15-16页 |
·矿井通风与瓦斯 | 第16页 |
·矿井通风情况 | 第16页 |
·矿井瓦斯情况 | 第16页 |
·冲击地压情况 | 第16-17页 |
·周边小窑与历史发火情况 | 第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3 煤自燃基础参数测定 | 第18-28页 |
·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测定 | 第18-21页 |
·引用标准 | 第18页 |
·测定原理 | 第18页 |
·测定仪器 | 第18-19页 |
·测定步骤 | 第19-20页 |
·判定指标 | 第20-21页 |
·胡家河煤煤样测定结果 | 第21页 |
·煤自然发火指标气体测试 | 第21-27页 |
·指标气体优选原则 | 第21页 |
·实验设备 | 第21-22页 |
·实验过程 | 第22页 |
·指标气体分析 | 第22-26页 |
·实验结论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 第28-37页 |
·回采工作面概况 | 第28页 |
·采空区“三带”划分方法 | 第28-29页 |
·采空区“三带”现场测试 | 第29-35页 |
·采空区“三带”划分结果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5 采煤工作面综合防灭火系统设计 | 第37-46页 |
·设计依据 | 第37-38页 |
·技术标准 | 第37页 |
·煤层自燃参数 | 第37页 |
·工作面危险区域 | 第37-38页 |
·设计思路 | 第38页 |
·综合防灭火系统 | 第38-45页 |
·黄泥灌浆系统 | 第38-39页 |
·注氮气防灭火系统 | 第39-41页 |
·三相泡沫灌注系统 | 第41页 |
·注凝胶系统 | 第41-43页 |
·汽雾阻化系统 | 第43-44页 |
·自燃预测预报系统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6 防灭火方案应用和效果分析 | 第46-59页 |
·回采期间防灭火方案及应用 | 第46-54页 |
·黄泥灌浆措施 | 第46-47页 |
·注氮气措施 | 第47-49页 |
·注三相泡沫措施 | 第49-50页 |
·灌注凝胶措施 | 第50-52页 |
·汽雾阻化措施 | 第52页 |
·封堵漏风措施 | 第52-53页 |
·保证推采进度措施 | 第53页 |
·监测和检查措施 | 第53-54页 |
·回撤期间防灭火方案及应用 | 第54-57页 |
·工作面支架布置概况 | 第54-55页 |
·回撤设备和时间 | 第55页 |
·末采回撤期间防灭火措施 | 第55-57页 |
·工作面封闭措施 | 第57页 |
·综合效果分析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7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