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研究方案 | 第12-37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2-16页 |
·研究对象的来源 | 第12页 |
·中风被试者的选择 | 第12-15页 |
·脱落标准 | 第15页 |
·剔除标准 | 第15页 |
·终止试验标准 | 第15页 |
·痉挛疗效评定标准 | 第15-16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26页 |
·仪器设备和材料 | 第16页 |
·样本量及分组 | 第16-17页 |
·盲法 | 第17页 |
·扫描前准备 | 第17-18页 |
·常见不良事件处理及预防措施 | 第18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统计分析 | 第24-26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6-37页 |
·病例完成情况 | 第26页 |
·基线情况 | 第26-28页 |
·结果 | 第28-37页 |
讨论 | 第37-52页 |
1. 通督解痉治疗梗塞后肌痉挛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37-39页 |
·关于通督解痉法穴位处方的选择 | 第37页 |
·关于通督解痉治疗梗塞后肌痉挛的中医理论依据 | 第37-39页 |
·关于通督法治疗梗塞后肌痉挛的现代研究 | 第39页 |
2. 牵伸康复技术是治疗梗塞后肌痉挛的有效手段 | 第39-40页 |
3. BOLD-fMRI是研究针刺及康复在中枢区响应的重要方法 | 第40-43页 |
·关于BOLD-fMRI | 第40-41页 |
·关于针刺的BOLD-fMRI研究 | 第41-42页 |
·关于康复运动的BOLD-fMRI研究 | 第42-43页 |
4. 关于通督解痉法配合牵伸技术所致激活脑区前后差异的讨论 | 第43-49页 |
·海马、海马旁回与学习记忆有关 | 第43-44页 |
·颞上回、颞中回与语言理解有关 | 第44页 |
·顶下小叶与身体空间感觉、空间定位及记忆有关 | 第44-45页 |
·中央前回管理对侧头面、肢体运动 | 第45-46页 |
·初级运动皮层(M1)主要参与肢体随意运动的执行 | 第46-47页 |
·辅助运动区(SMA)与手运动有关,并参与运动准备及执行过程 | 第47-48页 |
·中央后回接受对侧头面、躯干深浅感觉 | 第48页 |
·总结 | 第48-49页 |
5. 关于试验组与对照组激活脑区差异的讨论 | 第49-52页 |
·额下回、三角部与运动性言语有关 | 第49-50页 |
·岛叶与语言、情绪识别、痛觉有关 | 第50页 |
·后外侧前额叶皮层与肌肉协调运动有关 | 第50-51页 |
·尾状核与肢体的肌张力有关 | 第51页 |
·总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53-5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附件 | 第65-76页 |
附件一:综述 | 第65-72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附件三:相关附表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