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的方法 | 第14-16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2章 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16-21页 |
| ·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6-18页 |
| ·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担忧 | 第16-17页 |
| ·时代思潮的影响 | 第17页 |
| ·袁世凯复辟帝制对民权、民意践踏的刺激 | 第17-18页 |
| ·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18-21页 |
| ·资产阶级民主法治思想 | 第18-19页 |
| ·民彝思想 | 第19-20页 |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第20-21页 |
| 第3章 李大钊从国民劣根性角度剖析中国人缺乏独立人格的原因 | 第21-26页 |
| ·国民缺乏独立人格的表现 | 第21-23页 |
| ·中国人的奴性心理 | 第21-22页 |
| ·奴性使人民缺乏独立人格 | 第22-23页 |
| ·国民缺乏独立人格的原因 | 第23-26页 |
| ·小农经济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宗族意识的固化 | 第24页 |
| ·封建专制制度的禁锢 | 第24页 |
| ·公德的缺失 | 第24-26页 |
| 第4章 李大钊民权意识启蒙的思想主张 | 第26-37页 |
| ·民彝政治观 | 第26-28页 |
| ·民彝是人民的意志的体现 | 第26-27页 |
| ·政治制度的建立应符合民意 | 第27-28页 |
| ·以思想自由为基础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 | 第28页 |
| ·由家族本位主义向平民主义的社会价值观转变 | 第28-31页 |
| ·个人本位主义脱离家族本位主义 | 第29-30页 |
| ·个人本位主义要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 第30-31页 |
| ·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启蒙大众 | 第31-37页 |
| ·李大钊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了改造国民性的新思维 | 第32-33页 |
| ·劳工阶级和农民阶级 | 第33-35页 |
| ·将改造意识的观念上升到改造行为模式 | 第35-37页 |
| 第5章 李大钊对公民权利意识的启蒙 | 第37-41页 |
| ·以教育为基础提高公民对权利的认知 | 第37-38页 |
| ·提高公民的经济地位使公民能够主张权利 | 第38-39页 |
| ·通过呼吁公民参与政治使公民提出权利要求 | 第39-41页 |
| 第6章 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中民权意识启蒙的时代价值及历史局限性 | 第41-44页 |
| ·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中的民权意识启蒙的时代价值 | 第41-42页 |
| ·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的借鉴意义 | 第41页 |
|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 第41-42页 |
| ·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中的民权意识启蒙的历史局限性 | 第42-44页 |
| ·公民掌握政治权利的意识启蒙不足 | 第42-43页 |
| ·公民权利意识的自觉性启蒙不足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