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稀土发光材料 | 第8页 |
| ·固态物体的发光 | 第8页 |
| ·发光固体的晶体内部结构 | 第8页 |
| ·稀土离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光谱特性 | 第8-13页 |
| ·稀土元素 | 第8-9页 |
| ·稀土元素结构特性 | 第9页 |
| ·+3 价稀土离子的电子跃迁及光谱特性 | 第9-11页 |
| ·Eu~(3+)发光性能及浓度猝灭 | 第11-12页 |
| ·稀土中心发光材料应用及研究展望 | 第12-13页 |
| ·稀土掺杂架状硅酸盐基质发光材料 | 第13-15页 |
| ·架状硅酸盐结构 | 第13-14页 |
| ·架状硅酸盐基质发光材料特性 | 第14页 |
| ·架状硅酸盐基质发光材料研究前景 | 第14-15页 |
| ·方钠石简介 | 第15-18页 |
| ·方钠石 | 第15-16页 |
| ·方钠石的合成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实验与测试分析 | 第18-24页 |
| ·实验原料 | 第18页 |
| ·实验装置 | 第18页 |
| ·测试分析方法 | 第18-24页 |
| ·X射线衍射(XRD) | 第18-19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19-20页 |
| ·光谱性能测试 | 第20页 |
| ·热重分析法 | 第20-21页 |
| ·差热分析法 | 第21页 |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 | 第21-22页 |
| ·色度分析 | 第22-23页 |
| ·发光热猝灭分析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长石共生方钠石的结构表征与发光性质 | 第24-31页 |
| ·引言 | 第24-25页 |
| ·实验与测试方法 | 第25页 |
| ·样品的热处理 | 第2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0页 |
| ·天然样品的晶相分析 | 第25-26页 |
|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第26页 |
| ·退火处理温度对样品结构的影响 | 第26-27页 |
| ·样品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27-28页 |
| ·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28页 |
| ·样品的光谱分析 | 第28-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氯化钠的掺杂浓度对方钠石结构的影响 | 第31-38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实验 | 第31-32页 |
| ·样品制备过程 | 第31-32页 |
| ·样品的性能测试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 ·氯化钠的掺杂浓度对方钠石结晶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晶化温度对样品生成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晶化时间对样品生成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样品的SEM分析 | 第35-36页 |
| ·样品的热重(TG-DTA)和差热(TG-DSC)分析 | 第36页 |
| ·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Eu~(3+)掺杂方钠石荧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特性 | 第38-48页 |
| ·首言 | 第38-39页 |
| ·实验 | 第39-40页 |
| ·样品制备 | 第39-40页 |
| ·样品性能测试 | 第40页 |
| ·成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 ·样品的相结构及形貌分析 | 第40-42页 |
| ·Eu~(3+)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合成样品的量子效率 | 第44页 |
| ·样品的色坐标 | 第44-45页 |
| ·热处理温度对合成样品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发光衰减测试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 1 工作总结 | 第48-49页 |
| 2 工作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