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的有性繁殖系统研究及其保护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课题来源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1 胡杨林简介 | 第9-15页 |
·胡杨的命名 | 第9页 |
·胡杨的世界地理分布 | 第9-11页 |
·世界分布及特征 | 第9-10页 |
·国内分布 | 第10-11页 |
·胡杨的基本特征 | 第11-13页 |
·生理特征 | 第11-12页 |
·生活史特征 | 第12-13页 |
·物种价值特征 | 第13页 |
·塔里木河流域 | 第13-14页 |
·不断恶化的胡杨林生境 | 第13-14页 |
·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2 研究题目的介绍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胡杨林有性生殖系统的概念 | 第15页 |
·研究指标的选择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待解决的问题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胡杨林有性生殖系统的研究 | 第17-45页 |
1 研究区 | 第17-18页 |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气候特征 | 第17页 |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2 胡杨单独个体的有性生殖研究 | 第18-36页 |
·胡杨有性生殖生活史特征 | 第18-19页 |
·开花期有性生殖研究 | 第19-32页 |
·胡杨开花特征 | 第19-22页 |
·开花物候特征 | 第19-20页 |
·花序空间分布 | 第20页 |
·开花顺序 | 第20-21页 |
·花序发育行为 | 第21-22页 |
·胡杨有性生殖构件的形态特征 | 第22-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材料 | 第23页 |
·结果 | 第23-26页 |
·胡杨花粉雨 | 第26-32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结果 | 第28-29页 |
·分析 | 第29-32页 |
·胡杨传粉和授粉特征 | 第32页 |
·果实时期胡杨有性生殖研究 | 第32-34页 |
·胡杨林产果物候 | 第32页 |
·果实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果实期生殖构件形态特征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研究材料 | 第33页 |
·结果 | 第33-34页 |
·种子的传播和定居 | 第34-36页 |
·种子雨 | 第34-35页 |
·实生苗的定居 | 第35-36页 |
·种子萌发特征 | 第35页 |
·影响种子萌发因子 | 第35-36页 |
3 胡杨群体的有性生殖研究 | 第36-43页 |
·胡杨开花等级及其空间格局 | 第36-40页 |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开花等级参考标准的确定 | 第36-38页 |
·结果 | 第38-40页 |
·样地1 的开花等级及其空间格局 | 第38-39页 |
·样地2 的开花等级及其空间格局 | 第39-40页 |
·胡杨产果等级及其空间格局 | 第40-43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结果 | 第41-43页 |
·样地1 的产果等级及其空间格局 | 第41-42页 |
·样地2 的产果等级及其空间格局 | 第42页 |
·深红色和绿色花序花朵的果实产种率 | 第42-43页 |
4 胡杨林生存状况 | 第43-45页 |
第三章 胡杨林有性生殖系统成功率综合分析 | 第45-51页 |
1 胡杨林有性生殖系统特征 | 第45-46页 |
·胡杨有性生殖构件特征 | 第45页 |
·雌株有性生殖构件特征 | 第45页 |
·雌株有性生殖构件特征 | 第45页 |
·胡杨林有性生殖系统的结构特征 | 第45-46页 |
·结构和过程 | 第45-46页 |
·繁殖特征 | 第46页 |
2 有性生殖系统的综合分析 | 第46-50页 |
·分析方法 | 第46页 |
·理论基础 | 第46-47页 |
·计算步骤 | 第47-48页 |
·胡杨有性生殖成功率评价指标系集和评价等级标准集 | 第48-49页 |
·影响胡杨有性生殖成功率的各个评价指标值的计算 | 第49-50页 |
·胡杨林有性生殖成功率的综合评分 | 第50页 |
3 胡杨林有性生殖成功率研究进程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胡杨林的保护 | 第51-53页 |
1 胡杨林的保护意义 | 第51页 |
2 胡杨林保护措施 | 第51-53页 |
·调整耕作结构 | 第51-52页 |
·调整放牧业 | 第52页 |
·加强人们对胡杨保护意识 | 第52页 |
·提高胡杨的国际知名度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第53-55页 |
1 结语 | 第53-54页 |
·研究成果 | 第53页 |
·结果 | 第53页 |
·不足 | 第53-54页 |
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1 | 第59-60页 |
附录 2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