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第17-18页 |
四、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创新点与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城乡结合部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城乡结合部内涵及特性 | 第20-21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二、人文因素 | 第21页 |
三、经济发展 | 第21页 |
第二节 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 第21-23页 |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 | 第21-22页 |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22页 |
三、剩余劳动力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城乡结合部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3-26页 |
一、国外学者的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3-24页 |
二、国内学者的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4-25页 |
三、劳动力转移理论——就地消化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淳化街道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26-34页 |
第一节 淳化街道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26-30页 |
一、转移的行业多集中于工业企业和三产服务业 | 第28-29页 |
二、转移劳动力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 第29-30页 |
三、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较低,多为高中以下 | 第30页 |
第二节 淳化街道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 第30-34页 |
一、离村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 第31页 |
二、具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转移属性 | 第31-32页 |
三、转移成效显著,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提升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淳化街道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4-48页 |
第一节 淳化街道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分析 | 第34-43页 |
一、区位与交通 | 第34-35页 |
二、社会经济条件 | 第35-36页 |
三、产业基础 | 第36-43页 |
第二节 淳化街道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一、转移措施不得力 | 第43页 |
二、转移路径单一 | 第43-44页 |
三、转移面不够广 | 第44页 |
四、转移固定率低 | 第44页 |
五、转移产业层次低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淳化街道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 | 第45页 |
二、农村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容纳有限 | 第45页 |
三、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对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制约 | 第45-46页 |
四、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淳化街道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与措施 | 第48-62页 |
第一节 淳化街道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 第48-53页 |
一、开发农业园区,增强农业消化吸收能力 | 第49-51页 |
二、发展乡镇企业,再造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 第51页 |
三、鼓励自主创业,搭建劳动力转移升级的平台 | 第51-52页 |
四、开展农家乐旅游活动,增强转移劳动力竞争力 | 第52-53页 |
五、开办家庭农场,创造劳动力转移新形式 | 第53页 |
第二节 淳化街道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 第53-62页 |
一、界定政府角色,多元政策协同 | 第54-56页 |
二、合理布局产业结构,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 第56-61页 |
三、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 第61-62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