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系针状焦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9页 |
·针状焦概述 | 第9-15页 |
·针状焦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针状焦的成焦机理研究 | 第10-13页 |
·煤系针状焦的性能指标及其显微结构 | 第13-15页 |
·针状焦的生产工艺研究 | 第15-20页 |
·原料预处理 | 第15-17页 |
·延迟焦化 | 第17-20页 |
·煅烧 | 第20页 |
·针状焦的应用研究 | 第20-21页 |
·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石墨电极 | 第20页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20-21页 |
·电化学电容器 | 第21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任务 | 第21-22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页 |
·本课题拟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第2章 原料预处理 | 第22-35页 |
·实验原料和化学试剂 | 第22-23页 |
·实验设备及装置 | 第23-24页 |
·原料分析 | 第24-27页 |
·原料的组成分析 | 第24-26页 |
·原料的FT-IR表征 | 第26页 |
·原料的~1H-NMR表征 | 第26-27页 |
·SEM表征 | 第27页 |
·实验原理 | 第27页 |
·煤沥青流变性能的调节 | 第27页 |
·煤沥青的净化精制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 第28-34页 |
·煤沥青软化点的调节 | 第28-30页 |
·芳脂比对精制沥青QI含量和收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溶剂比对精制沥青QI含量和收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脂肪族溶剂种类对精制沥青QI含量和收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芳香族溶剂种类对精制沥青QI含量和收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延迟焦化制备针状焦工艺条件的探索 | 第35-47页 |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原料分析 | 第36-40页 |
·原料的组成分析 | 第36-37页 |
·FT-IR分析 | 第37-39页 |
·1H-NMR分析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原料组成对生焦质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反应温度对生焦质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热聚时间对生焦质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体系压力对生焦质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电化学性能评价 | 第47-57页 |
·实验原料、试剂与主要设备 | 第47-48页 |
·实验原理 | 第48-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50-53页 |
·循环伏安法(CV) | 第53-55页 |
·交流阻抗(EIS)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