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突破--彼得鲁舍芙斯卡娅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主题与后现代艺术手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作家生平及创作简介 | 第11-13页 |
(二)国外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 俄罗斯彼得鲁舍芙斯卡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2. 西方彼得鲁舍芙斯卡娅创作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国内彼得鲁舍芙斯卡娅创作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四)本论文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1.本论文研究价值 | 第19-20页 |
2.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一、现实主义主题的续写与突破 | 第21-45页 |
(一)传递世界湮灭末日观念 | 第21-27页 |
1. 俄罗斯文学家共同的精神诉求 | 第21-23页 |
2. 杀婴现象泛滥,堕胎问题成风 | 第23-25页 |
3. 道德严重滑坡,教育彻底失效 | 第25-27页 |
(二)传承人道主义优良传统 | 第27-32页 |
1. 俄罗斯文学的人道主义本质 | 第27-28页 |
2. 奏响底层民众的生命悲歌 | 第28-30页 |
3. 点燃绝望生活的希望之光 | 第30-32页 |
(三)颠覆“永恒女性”唯美神话 | 第32-37页 |
1. 俄罗斯文学的“永恒女性”崇拜传统 | 第32-34页 |
2.褪去救世光环,回归冰冷现实 | 第34-35页 |
3. 颠覆慈母形象,塑造恶母典型 | 第35-37页 |
(四)解构“理想之国”弥天谎言 | 第37-45页 |
1. 俄罗斯文学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传统 | 第37-39页 |
2. “超级大国”外衣下的艰辛生存 | 第39-40页 |
3. “理想社会”谎言后的死亡无奈 | 第40-42页 |
4. 温馨安定背后的精神生活梦魇 | 第42-45页 |
二、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 第45-62页 |
(一)丰富立体的叙事手段 | 第45-50页 |
1. 尖锐的悖论 | 第45-47页 |
2.对话的本性 | 第47-49页 |
3. 身体的哭诉 | 第49-50页 |
(二)矛盾两难的修辞特色 | 第50-53页 |
1. “公开的”隐喻 | 第50-52页 |
2. “明确的”象征 | 第52-53页 |
(三)交融杂陈的语言风格 | 第53-57页 |
1.口语的力量 | 第53-55页 |
2.各种语体的杂糅 | 第55-57页 |
(四)独树一帜的体裁创新 | 第57-62页 |
1. “异类的”的小说 | 第57-58页 |
2. “现实的”童话 | 第58-60页 |
3. “交响乐般的”长诗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