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 ·超分子化学 | 第16-17页 |
| ·超分子化学发展 | 第16-17页 |
| ·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电层理论 | 第17-18页 |
| ·层状材料 | 第18-24页 |
| ·层状材料的合成 | 第18-21页 |
| ·层状材料的剥离 | 第21-23页 |
| ·层状材料的应用 | 第23-24页 |
| ·固体酸催化剂及乙酸正丁酯催化反应 | 第24-26页 |
| ·固体酸催化剂的提出和定义 | 第24-25页 |
| ·固体超强酸研究概况 | 第25页 |
| ·醋酸正丁酯的性质及生产 | 第25-26页 |
| ·合成醋酸正丁酯的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26页 |
|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8-34页 |
|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8-29页 |
| ·样品制备 | 第29-31页 |
| ·基于类蒙脱土层板为基体无机双电层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29-30页 |
| ·以蒙脱土层板为基体无机双电层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30页 |
| ·基于类蒙脱土与水滑石层板为基体无机双电层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0-31页 |
| ·样品表征方法 | 第31-32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1-32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I-IR) | 第32页 |
|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 第32页 |
| ·吡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页 |
| ·样品酯化反应催化性能实验 | 第32-34页 |
| ·催化反应 | 第32-33页 |
| ·催化反应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基于类蒙脱土层板为基体形成无机双电层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34-56页 |
| ·类蒙脱土的合成 | 第34-37页 |
| ·老化温度对类蒙脱土合成的影响 | 第34-35页 |
| ·老化时间对类蒙脱土合成的影响 | 第35页 |
| ·晶化温度对类蒙脱土合成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晶化时间对类蒙脱土合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类蒙脱土的表征及与蒙脱土的对比 | 第37-39页 |
| ·类蒙脱土的表征 | 第37-38页 |
| ·类蒙脱土与蒙脱土的对比 | 第38-39页 |
| ·类蒙脱土的剥离 | 第39-41页 |
| ·基于类蒙脱土层板为基体无机双电层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41-47页 |
| ·基于类蒙脱土层板为基体无机双电层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41-43页 |
| ·无机双电层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43-47页 |
| ·材料催化性能研究 | 第47-54页 |
| ·材料酸性表征 | 第47-48页 |
| ·反应温度对正丁醇转化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反应时间对正丁醇转化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反应催化剂量对正丁醇转化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反应酸醇比对正丁醇转化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材料循环使用对正丁醇转化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 ·不同材料催化性能研究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基于蒙脱土层板为基体无机双电层纳米材料制备及表征 | 第56-70页 |
| ·蒙脱土的前处理 | 第56-59页 |
| ·蒙脱土插层处理 | 第56-58页 |
| ·蒙脱土酸化处理 | 第58-59页 |
| ·蒙脱土剥离 | 第59-60页 |
| ·以蒙脱土层板为基体无机双电层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 | 第60-65页 |
| ·以插层蒙脱土层板为基体无机双电层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 | 第60-63页 |
| ·以酸化得到蒙脱土层板为基体无机双电层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 | 第63-65页 |
| ·合成材料催化性能研究 | 第65-66页 |
| ·材料制备过程中水循环使用初探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基于类蒙脱土与水滑石层板为基体无机双电层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70-80页 |
| ·水滑石的合成 | 第70-73页 |
| ·晶化温度对水滑石合成的影响 | 第70-71页 |
| ·晶化时间对水滑石合成的影响 | 第71-72页 |
| ·水滑石表征 | 第72-73页 |
| ·水滑石的剥离 | 第73-74页 |
| ·基于类蒙脱土与水滑石层板为基体的无机双电层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第74-78页 |
| ·材料催化性能测试 | 第78页 |
| ·本章结论 | 第78-8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80-82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创新点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0-91页 |
| 化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