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 1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意义 | 第13-27页 |
| ·苦荞起源与分布 | 第13-14页 |
| ·苦荞生长特性 | 第14页 |
| ·苦荞种质资源及其多样性 | 第14页 |
| ·苦荞遗传育种 | 第14-18页 |
| ·遗传育种方法 | 第14-17页 |
| ·杂交育种方法及杂种后代的选育 | 第17-18页 |
| ·苦荞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 | 第18-25页 |
| ·亲本的选配 | 第18-19页 |
| ·群体的大小及类型 | 第19-21页 |
|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21-23页 |
| ·分子标记常用作图及QTL软件 | 第23页 |
| ·荞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3-24页 |
|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 | 第24-25页 |
| ·QTL定位分析 | 第25页 |
|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7-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7-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6页 |
| ·RIL群体的构建 | 第29-30页 |
| ·性状的考察 | 第30页 |
| ·苦荞RIL群体基因组DNA提取 | 第30-31页 |
| ·SSR标记多态性检测 | 第31-35页 |
|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QTL定位 | 第35-3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2页 |
| ·亲本表型差异分析 | 第36页 |
| ·苦荞农艺性状分析 | 第36-41页 |
| ·苦荞F2与F3农艺性状分析 | 第36-37页 |
| ·遗传变异分析 | 第37-38页 |
| ·苦荞RIL群体相关与偏相关分析 | 第38-39页 |
| ·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 | 第39-41页 |
| ·苦荞SSR分子标记分析 | 第41-52页 |
| ·苦荞单位点偏分离分析 | 第45-46页 |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6-48页 |
| ·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 第48-52页 |
| 4 讨论 | 第52-57页 |
| ·苦荞农艺性状分析 | 第52-54页 |
| ·苦荞遗传变异分析 | 第52页 |
| ·苦荞相关性研究及通径分析 | 第52-54页 |
| ·苦荞SSR分子标记分析 | 第54-57页 |
| ·苦荞RIL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偏分离分析 | 第54-55页 |
| ·苦荞QTL定位分析 | 第55页 |
| ·苦荞农艺性状QTL定位对应的SSR标记基因功能分析 | 第55-57页 |
| 5 结论 | 第57-58页 |
| ·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第57页 |
| ·SSR分子标记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 附表I SSR标记对应的基因功能列表 | 第67-71页 |
| 附表 Ⅱ SSR标记谱带在RIL植株F5群体(小米荞/晋荞2号)的分布表 | 第71-93页 |
| 附录图版Ⅰ亲本SSR筛选结果(每条引物两条泳道分别是小米荞和晋荞2号) | 第93-94页 |
| 附录图版Ⅱ RIL群体部分SSR引物多态性检测 | 第94-96页 |
| 个人简介 | 第96-9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
| 项目经费支持 | 第98-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