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3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9-21页 |
·三重态光敏剂简介 | 第19-20页 |
·简化的亚布隆斯基能级图 | 第20-21页 |
·不含金属原子的有机三重态光敏剂研究进展 | 第21-33页 |
·传统有机小分子三重态光敏剂 | 第21-22页 |
·含重原子溴或碘的单发色团有机三重态光敏剂 | 第22-24页 |
·含C_(60)的有机三重态光敏剂 | 第24-27页 |
·含共振能量转移机制的新型有机三重态光敏剂 | 第27-30页 |
·三重态光敏剂的调控研究进展 | 第30-33页 |
·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在光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新型双氟硼吡咯荧光团简介 | 第34-36页 |
·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2 含RET效应的碘代氟硼吡咯三重态光敏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37-69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分子设计及合成路线 | 第38-40页 |
·化合物B-1-B-3的设计 | 第38-39页 |
·B-1-B-3及对照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39-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46页 |
·仪器及原料 | 第40-41页 |
·化合物B-1-B-3及对照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41-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67页 |
·B-1-B-3、7、9、13和14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46-48页 |
·B-1-B-3的激发光谱 | 第48-49页 |
·B-1-B-3、9、13和14的纳秒时间分辨瞬态吸收光谱 | 第49-54页 |
·B-1、B-2、7、9和13的电化学实验 | 第54-55页 |
·B-1-B-3的DFT理论计算 | 第55-59页 |
·B-1-B-3、9、13和14在光催化实验中的应用 | 第59-63页 |
·B-1-B-3、9、13和14在TTA上转换实验中的应用 | 第63-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3 PET过程淬灭单重态和三重态的规律研究 | 第69-98页 |
·引言 | 第69页 |
·分子设计及合成路线 | 第69-71页 |
·化合物C-1和C-2的设计 | 第69-70页 |
·C-1、C-2和对照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70-71页 |
·实验部分 | 第71-74页 |
·仪器及原料 | 第71页 |
·化合物C-1、C-2和对照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71-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97页 |
·C-1、C-2、9、19和20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 | 第74-78页 |
·C-1、C-2、19、20和PdTPTBP的纳秒时间分辨瞬态吸收光谱 | 第78-83页 |
·C-1、C-2及对照化合物的电化学实验 | 第83-87页 |
·C-1、C-2和16的DFT理论计算 | 第87-90页 |
·C-1和19的亚布隆斯基能级图 | 第90-91页 |
·C-1、19和PdTPTBP在TTA上转换实验中的应用 | 第91-96页 |
·C-1和C-2在光催化氧化DPBF实验中的应用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4 碘代双氟硼吡咯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98-114页 |
·引言 | 第98页 |
·分子设计及合成路线 | 第98-99页 |
·化合物D-1-D-5的设计 | 第98-99页 |
·D-1-D-5的合成路线和对照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 第99页 |
·实验部分 | 第99-101页 |
·仪器及原料 | 第99-100页 |
·化合物D-1-D-5和29的合成方法 | 第100-101页 |
·实验结果讨论 | 第101-113页 |
·D-1-D-5和29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 | 第101-104页 |
·D-1和D-2的纳秒时间分辨瞬态吸收光谱 | 第104-107页 |
·D-1-D-5的DFT理论计算 | 第107-110页 |
·D-1-D-5在光催化氧化DPBF实验中的应用 | 第110-112页 |
·D-1在TTA上转换实验中的应用 | 第112-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创新点 | 第115页 |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附录A 化合物结构表征数据,光谱数据及计算公式 | 第124-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61-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作者简介 | 第163页 |